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皑皑(ái) 襁褓(qiǎng) 羁绊(pàn) 挑拨离间(jiān)
B.缄默(jiān) 旷野(kuànɡ) 棱角(líng) 戛然而止(gá)
C.雾霭(ǎi) 蛮横(hènɡ) 寒噤(jìn) 辗转反侧(zhǎn)
D.驰骋(chěn) 凋零(diāo) 隧道(suì) 风雪载途(zǎi)
2、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陈老师,明天下午4点,我们班在学校读书中心开读书主题班会,你不得迟到哟!”
B.妈妈提醒你别玩太久的游戏,你说: “你怎么那么啰嗦啊!一边去,别来烦我。”
C.医院大门口拉着横幅,上面写着:“祝贺你康复出院,欢迎下次再来!”
D.这是我刚完成的一篇作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构思立意都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请您不吝赐教。
3、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割麦插禾 消声匿迹 内陆 孕育
B.北雁南飞 冰雪融化 抽青 物侯
C.花香鸟语 籁籁落下 山脚 海棠
D.衰草连天 草长鹰飞 农彦 灵敏
4、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许多曾经冒着黑烟的高大烟囱,在几声清脆的爆破声后,很快分崩离析。
B.辩论时,必须要用鲜明的观点、确凿的证据强词夺理,给予辩论的对方“致命一击”。
C.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雪国》,体现了虚无之美、洁净之美和悲哀之美——我读了几遍仍感到戛然而止。
D.流走的光阴,逝去的生命,破碎的镜子,行将就木的爱情……都是无法挽回的——道歉,不行;哭,更不行。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这首诗三、四两句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体现了初春________的特点。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2)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陆游)
(3)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白居易)
(4)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 (《关雎》)
(5)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6)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
(7)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8)__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李白)
(9)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与“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走近名著。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边的问题。
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1)该选段表现的故事情节是___________,林冲杀死陆谦是因为___________。
(2)该选段鲜明地表现了《水浒传》怎样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社戏(节选)
王英琦
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有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夹杂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么?
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妈,你看!”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着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赡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豫剧的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9、请以《正确的决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