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 )
A. 不可知其源(源头)
B. 佁然不动(呆呆地)
C. 参差披拂(长短不齐的样子)
D. 凄神寒骨(凄凉)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xǐng) 褶皱(zhě) 篆章(zhuàn) 消声匿迹(xiāo)
B.黧黑(lí) 拾级(shè) 鲦鱼(tiáo) 讲信修睦(mù)
C.幽悄(qiāo) 翩然(piān) 贻然(yǐ) 俶尔远逝(chù)
D.桕树(jiù) 斡旋(wò) 出轧(yà) 黄发垂髫(tiáo)
3、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菲的世界》中提到弗洛伊德发展了“深度心理学”,提出了人类心灵的三要素是本我、自我、超我。
B. 《给青年的一封信》中,作者以友好而又富有劝诚的笔触娓娓道来,以宽广的胸襟包容一切,深远地做出指导,给青年以思想引领,从不同的方面感悟人生,让青年更好地规划未来。
C.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该书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巨大变迁。
D. 贫穷却不趋炎附势,残疾却不屈从命运;他战胜了种种的磨难,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攀上了生命的峰。他就是罗曼・罗兰笔下的米开朗琪罗。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B. 对于我们来说,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
C. 我们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D. 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
5、阅读杜甫的《恨别》,完成问题。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C.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默写
(1)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_________________,不识字烟波钓叟。(《沉醉东风·渔夫》)
(4)_________________,满川风雨看潮生。(《淮中晚泊犊头》)
(5)孤村落日残霞,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
7、走近名著。
《骆驼祥子》是________(作家)自己最钟爱的一部作品。小说写了祥子三起三落的经历,为我们描绘了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祥子失车的主要情节。
第一次,他用辛辛苦苦积攒了三年的钱买了一辆车,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他没有灰心,从头再来,拼命攒钱,可车还没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他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可好景不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如何着待财富
胡发贵
①孔子对财富有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他肯定财富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也指出了临财所应有的公平和正当性原则。其间的“微言大义”,或许仍可作为我们今天对待财富问题的座右铭。
②孔子财富观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肯定财富,认为财富是好东西。首先,孔子认为财富是生存或者说生活的基础,用他的话说就是人“焉能系而不食”!有一年,身为晋国中牟主官的佛肸造反,他邀请孔子前来议事。孔子闻讯后准备前往,子路很不高兴,他认为佛肸为非作歹,孔子不应与其同流合污。孔子为自己辩解说,他不会受佛肸行为影响,自己会保持高尚品节,出淤泥而不染。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给出了另外一个自己欲成行的理由,即生存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言下之意人不是“匏瓜”,人要吃饭,就要挣钱过日子,他是不得不赴佛肸之约的。③其次,孔子认为合义的财富是可欲可求的。孔子曾近乎发狠地说过一句颇为有名的话:“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文中“执鞭之士”,据杨伯峻先生的研究,指的是市场守门人。这句话表明孔子不仅不排斥财富,而且主张财富是可求的,如果是正当的财富,那么再不体面的活我也不推辞。孔子甚至还说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如果是太平盛世,你还发不了家,富不起来,那是太不应该了,其旨意分明是鼓励发家致富。
④其三,孔子指出财富也是人的发展和享受的必然要求。其实,孔子不仅认为“食”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他还强调“美食”也是符合人性要求的。上引所谓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的“富与贵”,显然是指比“足食”更好的、更为富裕的生活;而孔子承认这也是“人之所欲”,实即强调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合理要求。冉有与孔子之间的这样一段对话,正显示了孔子对富裕生活的肯定:“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虽然我们不清楚孔子“富之”的具体指标,但可以推断它应该比“足食”的状态要好些;换句话说,在孔子看来,人光吃饱是不够的,还应该吃好,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孔子自己的生活起居也表明,他是颇为享受生活的。
⑤财富应共享。这是孔子财富观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最能表现孔子共享观的,是他提出的两个著名论断。其一是“周急不继富”说,其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说。所谓“周急不继富”,本意是说救济的轻重缓急,但其间却深含了社会财富的均衡分配与生存资源的共享主张。有一次弟子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有担心公西赤的母亲在家饿着,就向孔子要一些粮食给她,孔子虽然答应支援公西赤母亲一些粮食,但不同意多给,这是因为“乘肥马,衣轻裘”上路的公西赤,显然家境不错,而孔子深信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是“周急不继富”,即强调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亦即将社会资源分配给那些最为需要的人,实即关注处境困难的人群,使他们能摆脱困境,分享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⑥而充满共享色彩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说,则是孔子提出的另一大财富政治观。“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按其文意,“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说治理国家不怕财富少,就怕财富占有不公而导致贫富严重两极分化。我们固然不能就此认定孔子是在主张平均主义,要求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过一样的生活,但显然孔子是忧虑甚至担心“不均”的,他所希望的是“均无贫”,即更为公平和均衡地分配社会财富,让人人各得其所,大家共享,而不是由少数人独占和独享。
⑦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首先是看符合不符合“道”,要求谋财不得害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这里的“道”,按宋代大哲学家朱熹的注解,即为正当性,“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里仁》)。
⑧其次是看符合不符合“义”,亦即取财不能伤“义”,有违“义”的“富且贵”,孔子是毫不动心、毫不措意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摘自《光明日报》2020年05月09日11版,有改动)
【1】对下列关于孔子对财富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肯定了财富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也指出了临财所应有的公平和正当性原则,对当下社会的人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B.孔子认为合义的财富是可欲可求的,表明孔子不排斥财富,如果能发家致富,并不在意工作是否体面。孔子非常鄙视在太平时期不能发家致富的人。
C.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首先是看符合不符合“道”,要求谋财不得害道,其次是看符合不符合“义”,亦即取财不能伤“义”。
D.孔子“周急不继富”的观点,即强调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亦即将社会资源分配那些最为需要的人,实即关注处境困难的人群,使他们能摆脱困境。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总分的结构,先总说孔子对待财富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然后运用分论点的形式详细论证了孔子对待财富的态度。
B.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孔子“焉能不食,欣然赴佛肸之约”的事例论证了“肯定财富,认为财富是好东西”的观点。
C.第⑦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引用了孔子的话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的观点。
D.“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说治理国家不怕财富少,就怕财富占有不公而导致贫富严重两极分化。可见孔子主张平均主义,要求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过一样的生活。
【3】如何理解划线句子“孔子曾近乎发狠地说过一句颇为有名的话:“子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句中“发狠”一词?
9、写作与表达。任选其一写作。
(一)请把“又见 ”补充完整,并以此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二)人孤寂的时候,不是望望天,就是与人谈谈心,或是做些消遣的事。而对于这种种做法,都是出于选择。
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书写工整,6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