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才30多年,故乡的模样就全变了,真是沧海桑田,怎能不让我感慨万千呢?
B.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人们追溯历史的渴求也不会停歇。
C. 前不久国学知识竞赛主办方所出的试卷题量之多、难度之大,令参赛者叹为观止。
D. 在创造的宇宙里,爱因斯坦是光辉灿烂的明星,这是不言而喻的。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白居易、柳宗元、韩愈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同属“唐宋八大家”。
C.《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作者鲁迅,代表作有《野草》《朝花夕拾》等。
D.“记”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马说》等,但前者侧重于记事写景状物,后者偏向于说理议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自恃才高,目空一切,从不把我们这些人放在眼里。
B.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他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C.抗击疫情期间,出现的那些肆意哄抬物价的行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D.人们不爱惜和保护野生动物,它们迟早会销声匿迹的,最终可能会威胁整个生态的平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B.我市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作为环保目标,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存我们赖以生活的共同家园。
C.长篇小说《小时代》,讲述了一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四位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
D.为了防止不再出事故,各个单位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5、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________。
【2】诗的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
6、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交代桃花源人的来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童话故事中,不是出自《安徒生童话》的一项是 ( )
A.《海的女儿》 B.《豌豆公主》
C.《拇指姑娘》 D.《灰姑娘》
(2)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根据你的积累,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
五行山收孙悟空→ → →流沙河收沙悟净
8、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风雪载途,衰草连天。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2】第②段中“大自然的语言”指代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D.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3】从前两段看,对选文说明对象的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 B.四季的变化 C.物候规律 D.气候变化
【4】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下定义,列数字 B.作诠释,举例子
C.作比较,举例子 D.列数字,作比较
【5】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第一段的说明顺序采用了时间顺序。
D.选段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诠释。
【6】对选文中的语言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的“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把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操心的心情写得生动形象。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许多优美词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种抒情的写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B.第②段中“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C.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D.以上选文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本文语言具有典雅、简练、生动,并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9、题目:特别的时期,特别的你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结尾议论或抒情要充分;②内容充实,行文流畅,能够表达真情实感。③不要使用网络语言;②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④文中如出现校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代替;⑤如出现人名,请用小刚、小志、小芳、小晶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