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花莲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春节晚会上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令人叹为观止

    B. 从燕子呢喃到荷花盛开,从鸣蝉噤声到大地沉寂,大自然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C. 2008年5月12号那天,近9万条生命在汶川大地震中戛然而止

    D. 他自信这一席话委婉得体,尤其最后一段接得天衣无缝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

    B.共享单车管理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C.五一期间,长沙之所以晋升为新的“网红城市”,是因为“茶颜悦色”“老长沙臭豆腐”“橘洲焰火”火爆的原因。

    D.“向美而生,因乐不凡”校园艺术节精彩纷呈,我们看到了达人秀生动的表演和十佳歌手闪亮的歌喉,大饱眼福。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及时澄清中美经贸关系事实,阐明中国对中美经贸摩擦的立场。

    B.随着红河州2019年“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的举办,让“新时代好少年”颁奖典礼备受关注,许多先进事迹进入我们的视野。

    C.为了防止非洲猪瘟疫情不再反弹,上级政府要求相关部门加强管理,严密防范,切实保证人民的安全和健康。

    D.精准扶贫,基本上彻底解决了贫困家庭日常生活、子女教育、疾病就医等一系列问题。

  • 4、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庄子》一书是庄子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D.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成都近郊的草堂。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中“___________”?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宁不来?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

    (5)一条条街道宽又平,___________,一盏盏电灯亮又明,_________

    (6)《子衿》中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按要求完成下列和名著阅读有关的小题。

    兴趣选择。

    (1)读整本书,一定有特别吸引你的地方,小明同学在阅读《傅雷家书》时,被流淌在朴实的文字背后那深沉而温暖的父爱所吸引,请你细心揣摩小明选择的语段,思考下列问题:

    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到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_____。

    从语言特色考虑,填入横线处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A.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B.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我认为选项(  )是正确的,理由是:

    (2)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小明在《傅雷家书》的读书交流会上,想就“感动自己的父爱”发表感言。请你协助小明,想一想哪些内容适合这个阅读目的?

    (3)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小明同学在阅读《苏菲的世界》时不得其法,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指导小明适合采取哪一种阅读方法呢?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茱萸之谜》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

    (注)①大夫子椒专横谄媚而傲慢无礼,榝这种恶草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

    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请举例说明文章第④段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

    3文段⑥中加点的“大概”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文章第⑦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作文

    “日出日落花谢花开是风景,云起云涌山长水阔是风景……风景是大自然的恩赐。静阅万卷诗书是风景,洞察世事百态是风景……风景是生活的馈赠,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请以“风景在路上”为题目,另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记叙文;(3)书写工整;(4)不出现错别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