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大会》上,主持人吟诵了两首词,请你选择正确的词牌名。( )
(甲)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乙)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A.(甲)卜算子 (乙) 浣溪沙 B.(甲)如梦令(乙)浣溪沙
C.(甲)如梦令 (乙) 卜算子 D.(甲)浣溪沙(乙)如梦令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
B.南吉市中心城区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
C.我们深信,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
D.学期结束前的法制报告会非常好,它对防止青少年犯罪起了重要的作用。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卑鄙(bēi) 蛮横(héng) 彷徨(páng) 汩汩如泉(gǔ) 怒不可遏(è)
B.寒噤(jīn) 懈怠(xiè) 蠕动(rú) 接踵而至(zhòng) 挑拨离间(tiǎo)
C.捶击(chuí) 襁褓(qiǎng) 堕落(zhuì) 轻歌曼舞(màn) 潺潺成溪(chán)
D.苍劲(jìng) 漫溢(màn) 敦实(dūn) 暴风骤雨(zhòu) 色彩斑斓(lán)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的同桌是一个勤奋努力的学生,不仅他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B.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C.同学们要厉行节约,杜绝不浪费水电等不良行为。
D.学校开展了 “推广使用 ‘公筷公勺’”的主题活动,倡导健康、卫生、文明。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野望①
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递②起曾阴③。远水兼④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⑤日初沉。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注释)①作于公元759年。杜甫欲往洛阳,无奈叛军攻陷洛阳,被迫逃回秦州,有家不能回。②迢递:遥远。③曾阴:重叠的阴云,曾,同“层”。④兼:连着。⑤迥:远。
请结合画直线的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6、诗文名句积累。
(1)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深林人不知,______。(王维《竹里馆》)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达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部有大美。罗布淖尔戈壁浩瀚无边,荒凉苍茫,夕阳像勒勒车的轮子,灿烂热烈,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的壮美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
7、名著阅读。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塑造了_____________这一英雄形象,这部小说回答了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_________、傅敏的,“书”指的是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故乡的芦花
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棱棱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蔑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竟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1】作者突出描写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请分析“芦苇”在本文中的作用。
【3】你对水乡女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
【4】文章结尾说故乡的芦花“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这句话饱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9、(1)
伴随着斗转星移,玲听着岁月风铃,我们已经长大。成长像一首歌,有平静舒缓也有慷慨激越;成长像一首诗,有婉约清丽也有雄浑豪放;成长路上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楚……
请以“成长中的 ”为题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