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词语 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燥 诀窍 候鸟 贻笑大方
B. 袒护 掂量 粗犷 消声匿迹
C. 漫骂 矫健 毕竟 安分守己
D. 提纲 松驰 渎职 各行其是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腐蚀 劫难 嘱咐 海枯石烂
B.两栖 稀疏 磅礴 草长莺飞
C.瞄准 萌发 油漠 大彻大悟
D.争讼 燎原 思慕 人情世故
3、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②这其中就包括奥林匹克精神。
③当然,仅靠奥林匹克精神,并不足以保障社会层面的和平以及更公平、公正地分配人类生产劳动,分配满足物质生活的消费必需品,甚至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
④人类必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
⑤但是,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
A.①②③⑤④ B.④①②③⑤ C.④②③⑤① D.①②④③⑤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B.像一条大白鱼在浪花里窜。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D.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古诗文默写
⑴ 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诗经·关雎》)
⑵ 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⑶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⑷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⑸青树翠蔓,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⑹白居易《卖炭翁》表现卖炭翁内心矛盾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虽有嘉肴》选自《__________》,《礼记》又名《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论著的汇编。《学记》是《________》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说更夫
古代没有钟表,晴朗的白天可以靠日晷利用太阳的移动来确定时刻,阴雨天和晚上则只能用铜壶滴漏,以其滴下之水的深浅度来定时。但这些计时的器物普通百姓家一般没有,因此更夫一职的设置对于当时的广大人民来说十分必要。
更夫,又有“更人”“值更人”等别称,起源于先秦时代的“鸡人”。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司时制度在先秦时期尚未完善,人们靠鸡叫来知晓天明。所谓“鸡人”,最初是官营畜牧业里的养鸡人,他们深谙鸡群习性,最为擅长听辨鸡鸣规律而知晓时间,因此他们逐渐作为报时者活跃在宫廷生活中。随着司时制度的逐渐完善,民间也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守夜并按更报时,于是出现了我们所说的更夫。
更夫的主要职能是守夜报时。古时以更计夜,一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夜分为五更,从落更(即一更)至五更, 也就是从晚上七点到次日凌晨五点。每过一更,更夫便击柝报时,常用的念词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外,还有“鸣锣通知,关灯关门,小心火烛”等,有的更夫还会根据不同的时段使用不同的念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夫还有了宣传教化、防火缉盗等职能。宣传教化的职能源于先秦祭祀中的驱邪活动。举行驱邪仪式时,人们手持类似柝的物什,向各个方位边敲击边念祭词,认为这样可以将邪祟驱逐。后来的司时制度里保留了驱邪仪式中“念祭词”的形式,即用唱歌报时,但歌唱的内容则注入了教化规劝的内涵。到了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的管控更为严格,更夫到更点时会一边击柝,一边高声喊唱“凡我甲户,钦奉圣谕;谨守律法,各保身家;严禁盗赌,有犯连坐”等句子,这种巡夜报时的唱词成为当时政府在民间宣传教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防火缉盗也是更夫的重要职能。中国古代有宵禁制度,普通民众在夜晚不能随便外出活动。更夫参与当时夜晚的巡逻活动,搜索捉拿可疑人员,提醒人们小心火烛。
更夫的地位十分低下,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人“三教九流”的划分中属于下九流的职业,甚至常被人们拿来取笑。比如民间歇后语“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是用来形容马虎的工作态度;俗语“落手打三更”原意是指更夫错将一更天报为三更天,后用来比喻做错事情……清人甫塘逸士在其《续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及有人看过《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本,结局是“宝玉无以为家,至沦于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为了表现大家族倾覆没落的惨状,作者安排昔日的公子贾宝玉沦为更夫。由此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更夫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
(原文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更夫起源于先秦时的“鸡人”,他们的职责是守夜报时、防火缉盗等。
B.因为古代没有计时的器物,因此设置更夫一职来报时是十分有必要的。
C.有的更夫报时念词常因在不同时段而有所不同,“小心火烛”是常用念词。
D.更夫常被人们拿来作为取笑的对象,是因为更夫的社会地位卑微。
【2】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成语“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是指什么时候?为什么?
【3】本文围绕更夫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课堂上,一向沉默寡言的我,竟然鼓足勇气,回答了同学们都不敢回答的问题,博得了阵阵掌声;舞台上,我第一次发现:我竟有如此曼妙的歌喉,连我自己都陶醉不已;跑道上,为了集体的荣誉,没想到我竟爆发了如此巨大的能量,夺得了金牌……看来,我对自己还不是很了解,也许是没有胆量,也许是没有机会,也许是没有动力……原来,我很优秀、勇敢、善良、理智、高尚、成熟……当然,也许很自卑、自私、狭隘、小心眼、暴躁……
请你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一件事情,一个画面,一个人物,以“原来,我很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为记叙文;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学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