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A. 《社戏》一文记叙了和儿时的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阿发、双喜这些小伙伴让我们亲近。
B. 鲁迅作品的主题有的轻松,如《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叙写的是童趣;有的沉重,如《呐喊》中的《故乡》《孔乙己》反映的则是社会的病态。
C. 《回延安》一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顺序为“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别延安”。
D. 《安塞腰鼓》一文是东北大地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灯笼》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E.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2、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老师对程禹的爸说“为了您的小儿顺利考上清华大学,望您在假期督促他复习功课”。
B. 诗文研讨会结束后,张老对王老说:“改日我一定亲自到贵府向您请教,到时还望不吝赐教”
C. 某校举办文学活动,主持人说:“莫老师,您是我们敬仰的文学泰斗,我们以缅怀之心恭候您驾临。”
D. 毕业在即,刘奕辰对好友丁夏说:“我把这本散文集惠赠给你,纪念我们三年的同窗之谊。”
3、下列对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B.《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明写游鱼暗写潭水清澈,笔法妙极。
C.《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D.《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感受时,悲欢怨爱,两两相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际世界中处处都是牵绊冲突,在意象境界中尘忧俗虑都能洗濯净尽。
①从感受到回味 ②在回味时 ③悲怨亦复有趣
④欢爱固然可欣 ⑤从实用态度交为美感态度 ⑥是由实际世界跳到意象境界
A. ②④③①⑥⑤ B. ①⑥⑤②④③ C. ②③④①⑤⑥ D. ①⑤⑥②④③
5、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峡口①送友人
(唐)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③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③翻:同“反”,反而。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感情却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有什么不同?
6、请将下面的古诗默写完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啕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周进参观贡院,为什么撞号板嚎啕大哭?
8、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感谢生命
(1)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2)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种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荫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街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3)时间从春延至初夏,一连好几个月,这些棉絮似的东西,一直在天地间不舍昼夜地飘扬,飞舞旋转,像白云撩动天际,像仙女翩翩起舞的裙裾,铺天盖地弥漫整个京城。我不知它来自何方,也不知北方特有的长风,将它一丝丝、一缕缕地飘送到城外的哪一个山谷,哪一块草地,哪一片湖海。
(4)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5)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6)我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敬仰之情。我无比喜悦地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我看见它像一羽洁白的翎毛,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7)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8)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株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荫,便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年复一年,像候鸟一样,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9)我在惊叹这种奇妙无比的生命创造时,又为造物主非同寻常的姿态和慈母般的无私奉献情怀深深折服。
(10)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展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11)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
(12)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13)自古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去了,一代一代的人又将生命延续、传承了下来。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不过是父精母血基因密码的一次偶然组合,至于为什么在这一个特定的时刻孕育了你,而不是在那一个时刻,为什么把你组装成这番模样,而不是那番模样,这其中一定总有道理。也许这就是人的生命如此纷繁奇异却又无法被人破译的奥妙所在。
(14)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只要一息尚存,一切都会慢慢地好起来。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和蔑视啊!
(15)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1】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要概括第(5)段中“我完全被震撼了”的两个原因。
【2】第(6)段说:“我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敬仰之情。”作者敬仰杨絮什么呢?
【3】结合下文,说说文中画线的“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中“希冀的梦幻”所指的具体内容。
【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感谢生命?请从文中归纳,不少于三点。
9、根据要求作文
在暗夜里,你会感谢那个为你提灯照亮的人。在人生路上,也有那样的“提灯人”,帮你拨开迷雾,让你找寻到人生的方向……
请以“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中心突出,文体清晰;②卷面整洁,字迹清楚,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出现真实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