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六十岁。
B. 古诗词中常常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本文选自《科学大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D.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等。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北冥(míng) 鲲鹏(kūn) 齐谐(xié) 迁徙(xǐ)
B. 正色邪(yé) 醴泉(lǐ) 自强(qiǎng) 兑命(duì)
C. 学学半(xiào) 幼有所长(zhǎng) 矜寡(guān) 不兴(xīng)
D. 骈死(pián) 奴隶(lì) 执策(cè) 食马者(sì)
3、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雾霭(ǎi) 沙砾(lì) 追溯(sù) 销声匿迹(nì)
B.窥探(kuī) 缄默(jiān) 连翘(qiáo) 怒不可遏(è)
C.拙劣(liè) 斡旋(wò) 迁徙(xǐ) 戛然而止(jiá)
D.龟裂(jūn) 褶皱(zhě) 两栖(xī) 安营扎寨(zā)
4、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次第 撺掇 屹立 人情事故
B.枯燥 褶皱 朦胧 消声匿迹
C.帷幕 喧腾 嘱咐 草长莺飞
D.燎原 羁绊 迁徒 目空一切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颔联是如何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劝慰的?
【2】简述颈联蕴含的哲理及抒发的情感。
6、古诗文默写。
(1)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关雎》)
(3)_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子衿》)
(5)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6)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_。(《式微》)
7、阅读下列名著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阿尔焦姆很少收到弟弟的信。每当他在市苏维埃办公桌上见到灰色信封和那有棱有角的熟悉的字体,他就会失去往常的平静。现在,他一面撕开信封,一面深情地想:“唉,保夫鲁沙,保夫鲁沙!咱们要是住在一起该多好。你经常给我出出主意,对我一定很有用,弟弟!”
保尔信上说:
阿尔焦姆:
我想跟你谈谈我的情况。除你以外,我大概是不会给任何人写这样的信的。你了解我,能理解我的每一句话。我在争取恢复健康的战场上,继续遭到生活的排挤。
我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一次打击过后,我刚刚站起来,另一次打击又接踵而来,比上一次更厉害。最可怕的是我现在没有力量反抗了。左臂已经不听使唤。这就够痛苦的了,可是接着两条腿也不能活动了。我本来只能在房间里勉强走动,现在从床边挪到桌子跟前也要费很大劲。到这步田地大概还不算完。明天会怎么样——还很难说。
我已经出不去屋,只能从窗口看到大海的一角。一个人有一颗布尔什维克的心,有布尔什维克的意志,他是那样迫不及待地向往劳动,向往加入你们全线进攻的大军,向往投身到滚滚向前、排山倒海的钢铁巨流中去,可是他的杂体却背叛了他,不听他的调遣。这两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还有比这更可怕的悲剧吗?
不过我还是相信我能够重返战斗行列,相信在冲锋陷阵的大军中也会有我的一把刺刀。我不能不相信,我没有权利不相信。十年来,党和共青团教给了我反抗的艺术。领袖说过,没有布尔什维克攻不克的堡垒,这句话对我也适用。
……
握手。
你的保尔
【1】以上文段选自前苏联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
【2】选文中保尔说自己“受到接连不断的打击”。结合原著,列举此前在战场上保尔受到的两次打击,以及此后的精神危机。
【3】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很多国家、国际组织伸出援手。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知恩图报的中国人民立即行动起来,为国际抗“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有人认为,文学也要有所担当,“红色经典”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路标,其厚重感与担当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富有生命力。结合这次疫情,从作品及读者两个方面谈一谈你怎样看待这部作品作为“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
8、 “墙洞”实验
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的首席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博士,因“墙洞”实验而声名远扬。
早在1982年,他就萌发了关于没有监督的学习电脑的想法。最终在1999年,米特拉博士的团队在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与毗邻的新德里贫民窟之间的隔墙上挖了一个“墙洞”。通过这个洞,他们放置了一台供任意使用的电脑。
这台电脑很快在贫民窟的居民、特别是儿童当中引起了轰动。事先毫无经验的儿童自己学会了如何使用电脑。米特拉博士由此得出如下假设:任何一组儿童的基本电脑技能的习得,都可以通过偶发性学习来实现,前提是为学习者创造机会,使其能够用上适当的电脑设备,并且在设备上配备娱乐内容和激励内容,以及某些最基本的人为指导。
受到实验成功的鼓舞,他们又在中央城镇和北方村庄安放了可供任意使用的电脑。这些实验后来被称为“墙洞”实验。中央城镇和北方村庄两地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墙洞”实验结果,这两个地方的儿童自己学会了电脑操作技能。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后来被称“最低干预式教育”。
移动扫盲
教科文组织的移动扫盲项目利用移动电话,来补充和支持为生活在巴基斯坦偏远地区的250位少女开办的传统面授扫盲课程。巴基斯坦的文盲问题很严重,对于妇女和女童的影响尤其严重。全国男性成人识字率为69%,而女性仅为40%。教育研究显示,刚刚掌握不久的识字能力如果没有坚持练习,很快就会丧失,项目规划者希望在女童完成课程之后通过某种方式为她们提供远程支持。
参与这个项目的学生所在的村庄没有电脑,或是没有可靠的固定线路互联网连接,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唯一途径是借助移动电话。方案教员向学生发送短信,提醒她们练习书写技能或复读作业本上的某些段落。教员还向学生提出问题,女童通过短信方式作答。所有这些活动和交流都旨在巩固女童在面授课程中学到的读写技能。在这个项目使用移动设备之前,在完成扫盲课程的女童当中只有28%能够在后续测验中得到“A”级成绩。但有了移动支持以后,超过60%的女童得到了“A”。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目前正在扩大项目的覆盖范围,涵盖了2500多名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1】什么是“墙洞”实验?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解释。
【2】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这个项目使用移动设备之前,在完成扫盲课程的女童当中只有28%能够在后续测验中得到“A”级成绩。但有了移动支持以后,超过60%的女童得到了“A”。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电脑或移动设备可以让学习者在教室外也能获取教育资源,与外界建立联系。
B. 只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学习者可以无师自通地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技能。
C. 移动技术可以覆盖更为广泛的受众,给处于不利条件下的儿童的学习带来希望。
D. 学习虽然变得更加无处不在,但两则材料并没有否定和削弱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9、任务型写作
微信已经成为中学生主要的聊天工具之一。小文的父母希望通过微信了解小文的各方面情况,小文却试图摆脱父母的掌控,想把父母拉入“黑名单”。
提示:(1)请你试着说服小文,不要把父母拉入“黑名单”。
(2)请你试着说服小文父母,应该相信孩子,保持合适距离。
(3)班级同学就此现象展开热烈讨论,请你也发表自己看法。
要求:根据提示,任选一个内容写作,字数150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