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语言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初一新生陆飞对小学同学说:“我们还是同班同学,以后有什么事我都会关照你的!”
B.在热播的宫廷剧《延禧攻略》中,富察傅恒退下时,对富察皇后说:“贤弟告退。”
C.中秋佳节,李四举杯对表哥王志说:“今晚团圆真高兴,多喝几杯不影响开车的。”
D.徐东写了一篇作文《我看苏轼》,找老师批改时说:“打扰老师了,请您帮我斧正。”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暮投石壕村 投:投宿
B.一男附书至 书:信
C.死者长已矣 已:停止,完结
D.急应河阳役 应:答应
3、下面的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文明国家”之一,文化典籍众多。②当然宋明儒的书,是要读一些的,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的著作。③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诸子,不过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④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多。⑤孟子的也不一定全部都要读。
A.①③④⑤②
B.①④②③⑤
C.①④③⑤②
D.①②④③⑤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yàn)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hóu)知识。
B. 到处呈现一片衰(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
C. 大雁顺着弯曲(qū)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shòu)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D.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qiào)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xī)大浪。
5、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送别的地点、环境,虽未见“送别”二字,却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B.颈联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面对此景,诗人的离别之情、思乡之意更浓。
C.尾联没有直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内心感受,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更增无限深情。
D.这首送别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感人肺腑。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中“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B.颔联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
C.颈联不仅写景,而且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无限关切之意。
D.尾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缺月挂疏桐,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呐喊,体现了他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5)李白的《送友人》中有山有水,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从名著中节选的一段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一连三天,司令官接连着提审他。可他总是一个字也不说,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这么勇敢、这么坚强,或许是书里的那些英雄对他的影响吧,他要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着。当匪兵押解他走过黑暗的通道时,有一个护兵问道:“少尉大人,干吗还把他带回去?从背后给他一颗子弹不就完了?”当时,他却又害怕起来。是啊,十六岁就死掉,这多可怕!死了,就再也活不成啦!他辗转反侧,整夜睡不着。
(1)此段文字出自名著《_________》,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
(2)“他”因为什么被关押审问?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②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⑥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
⑦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⑧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对选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B.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C.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D.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2】对选文第⑧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画线句子为承上启下句。
B.寻求真理的途径之一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C.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D.在个人行动上,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3】对选文第⑤段词语“由此”中的“此”指代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C.实验的过程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D.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而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9、请以“扬起 的风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