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新消息称,洛杉矶将于2月24日为在这次事故中丧生的科比等人举行公众悼念活动。
B.对于“锦鲤”“官宣”“杠精”这样的网络热词,人们的意见褒贬不一,有好有坏。
C.通过初中三年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和能力,更提高了知识面。
D.云南省普洱市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也是我国最大的茶产区之一,有“世界茶源”。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万物皆有道,格物致知,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B.新手开车心态比技术更重要,不能慌乱,不能不知所措。
C.国产手机品牌纷至沓来,中兴在美国的成功能否复制?
D.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拂晓(fú) 撰写(zuàn) 纤细(xiān) 接踵而至(zhǒng)
B.绰号(chuò) 氛围(fēn) 蛤蜊(gé) 呼天抢地(qiāng)
C.说服(shuō) 两栖(qī) 倾轧(zhá) 不修边幅(fú)
D.角逐(jué) 斡旋(wò) 横蛮(héng) 噤若寒蝉(jìn)
4、下面各项中,修辞手法与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比喻——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鲁迅《社戏》)
B.拟人——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贺敬之《回延安》)
C.借代——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用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D.引用——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本诗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6、古诗默写
(1)谁家玉笛暗飞声, 。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
(2)《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 。
(3)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诗《逢入京使》)
(4)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 。 , 。
7、从以下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结合《傅雷家书》中相关内容,谈谈给你的启示(70~120字)
(链接材料)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8、阅读《生命的盘虬》,回答问题。
生命的盘虬
①放假回家,小侄女不住地缠着我说话,一会儿聊家里的猫,一会儿说楼下的树,突然又指着我的手背问道:“这是什么呀?”“这是青筋啊。”她一脸的迷惘。要我怎么向一个四岁的小孩去解释什么是青筋呢?“好像楼下大树的树根啊。”小侄女仰着头好奇地说。是啊,这不就是生命的树根吗?
②我努力回忆自己是何时开始出现这些青筋的,然而找寻不到它们的由来,好像一夜之间就出现了。它们像是细线般在指间、手背上延伸开来,如同河流般汇集到手腕,弯弯曲曲地向上攀爬着。我蓦然想起了学校墙壁上的爬山虎。某天停下脚步去细看,原先尚是浅细的根茎早已生长出许多的小茎,紧紧地依附在墙上,它变得愈发的苗壮,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新碧,像一条细细的墨绿河道在墙壁上流泻着,让我感到一种静穆,与生命的勃发。我又想到了外婆那双布满青筋的手。那真似年久的大树四下徘徊的盘虬,它们盘根错杂而狰狞地袒露着,显示着外婆的衰老与枯竭,又似乎隐含着无尽的力量。
③我不解于自己是如何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呈现的分别是生机与衰亡,然而它们都在岁月、风雨中愈加弥深。十几年的风雨刮倒了大树,却没有刮去爬山虎,它仍旧翠绿地依附在墙上,时或趁着微风掀开这碧绿的帘子,打量着日复一日相似的景与行走殊貌的人。而外婆呢,在经历幼年丧父、青年蒙受战乱、中年饱受饥荒与晚年丧夫的种种苦难之后,仍保持着淡然的心态。我总能回想起她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晒着太阳的样子,那般的平和安详,好像往日的苦难都不存在,余下的便是静谧的日子。
④生命又何尝不是一株大树呢?只是人总是看到它的枝繁叶茂、它的硕果累累、它的枯枝残叶,却没走近去看那盘缠的根虬。我记得老屋外不远处有棵榕树,那树很高大,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叶,撒下点点的斑影,它是如此苗壮,看不见丝毫的枯竭。然而走过去,却总有粗大的根茎伏在泥土里,像金石一样坚固,那是拿石头下去也不会断裂的根!我记得刚种下几年的树并没有这缠绕的根虬,谈不上粗壮如斯。又想,树根既然在土下生长着,何必要探出头来呢?外婆便会说,树老了就会这样的,根长出来了才好去抵挡风雨。我想到了青筋,人开始变老,手上的青筋也会不住地凸显出来。
⑤我记忆中外婆的模样,是上了初中暑假再回老家时的样子。那时外公已去世,同条胡同里的邻居或死或离,四周一片寂静。我总是怀着恐惧走过那段青苔遍布的小巷去看望她,残败不堪的老屋泛着清幽的光与微微的寒气。外婆开始变得衰老,总听不清我的话,只是一味地低声应答。她的头发花白,脸上皱纹遍布,宽大的衣服遮盖不了她佝偻的背,以及那双满是青筋的手。一段时间里我为之惊恐,似乎死亡便这般在她的四周缠绕着。我看看自己,那未褪去稚嫩的手背上只有很浅的青丝,但那似乎预示着青筋终究会冒出来,慢慢侵蚀我的生命。我在外婆的脸上几乎看不到她对死亡的恐惧,她每天就这样安然地度过,不去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不去咒骂命运的不公。有一天,我突然问:“您不怕死吗?”“我怕啊,所以我每天都穿戴好衣服去等待着。”她轻轻地说,“有你们记着我就好。”外婆几年前去世了,她最后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她长久所渴求的自尊在病痛中荡然无存,满口的胡话,终日的昏沉。然而在她最后的一丝清明中,我想她是坦然的。关于死亡,外婆早已洞悉,能做到向死而生,死亡便不那么让人恐惧。也正如她曾表达的,在子孙后代的记忆里,她终究存在过,这就够了。
⑥当我再看到那枯败的榕树与它那仍旧缠绕不休的根茎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在我身上缠绕着的青筋,也如同一道前人传留下的血脉,像是盘虬的枝干又发出枝丫,慢慢地生长、苗壮,或许百年后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人们观仰它的同时,也会想到它的由来,想到听闻中的那棵早已干枯被伐去的大树。
⑦于是,我俯下身与小侄女对视着:“你就像棵小树,这就是树根,或许现在它还很浅看不出来,但当你经历了伤心痛苦的事情的时候,流下的眼泪就像雨水一样,你见过树苗浇水就会长大吧,那时候这些小树根也会冒出来,那表示你成长了,能经受风雨了。”
⑧生死枯荣,从来都不是间断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9日,有改动)
【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我不解于自己是如何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的……”请指出加点词语“这两样东西”所指代的内容?
【2】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与小侄女关于生命的对话,请分别说说有什么作用?
【4】从全文看,本文以“生命的盘虬”为题有什么好处?
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书里有许多大人物,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家。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亲人,找精神上的血统。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在你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书中的大人物里,找亲属,找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为有源头活水来”。
请以“我在书中找亲属”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