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话实在离谱,令我们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B.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有灵犀,伯牙、子期堪称高山流水,是我交友的典范。
C.相声名家赵佩茹不耻下问向徒弟李伯祥学习《拉洋片》,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对待艺术。
D.在旧社会,残酷的剥削和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使劳动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B. 这道难题,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C. 动物不似人类有太多感情与文化的羁绊,它们拥有的是天堂般纯洁的挚爱。
D. 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屹立在世界东方,她正日益强大、蒸蒸日上。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奔流(bēn) 矗立(chù ) 颠簸(bǒ) 纷至沓来(tà)
B.懈怠(xiè) 苍劲(jìn) 凫水(fú) 接踵而至(zhǒng)
C.糜子(méi) 磅礴(páng) 霎时(shà) 怒不可遏(è)
D.亢奋(kàng) 绚丽(xuàn) 怅惘(wǎng) 戛然而止(ji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C.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
D.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漫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5、阅读下首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三四句写出来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
【2】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莺、燕的动态的描写,将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用神来之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7、走进名著,根据要求作答。
(1)选择:傅雷通过(______)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指导。
A、当面教诲 B、电话 C、书信
(2)在1954.3.24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
(_______)第一 、(______)第一 、(_________)第一。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炊烟》
⑴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早晨、午间、傍晚,每一根烟囱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缓缓地向天空飘荡,村庄里到处都弥漫着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如果你站在山坡上,把目光凝聚在村庄,你就会看到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是多么的壮观。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
⑵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
⑶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炊烟飘起时,其实是在告诉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一直无法弄清楚的是,没有手表的父亲为什么总是那么准时地回到家中,我常常看到母亲将饭烧好放到桌上的时候,就会看到父亲吆喝着牛走进院内,那时我就觉得父亲简直就是一只时钟,总是那么准时准点。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那么准时地回家,是因炊烟的缘故,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
⑷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是缘于母亲。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记忆里,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烤螃蟹联系在一起的。小时候我们家穷,没有富足人家的糖块、饼干之类的零食,因此,母亲常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糊烤黑。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烤的红薯、玉米是那样的焦香可口,如今想来,依然满口生香。
⑸可如今,母亲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而且疾病缠身。记得前年我回家,正好赶上玉米成熟的时节,母亲对我说:“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烤玉米了,我给你烤两穗吧!”那天,母亲把多年不用的土灶又烧了起来,母亲在土灶里小心地烤着玉米,玉米烤熟的时候,母亲长叹一声:“人老了,手脚不麻利,烤糊了。”吃着母亲烤的玉米,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知道,这烤玉米分明是母亲一颗拳拳的慈母之心啊!
⑹我不知道故乡的炊烟在其他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大鱼大肉不断,可我总觉得电饭锅、高压锅里做出的饭菜和炖出的肉没有乡下的土灶铁锅里做出的饭菜有味。原因在于,我是在故乡的炊烟下长大的,对故乡土灶里烧出的饭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念,大概就是这种怀念冲淡了现在饭菜的滋味吧!
⑺如今,在我的故乡,你很难看到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昔日那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飘出袅袅炊烟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⑻当炊烟渐渐从乡村里消失的时候,当我对故乡的炊烟充满怀念的时候,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大。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吧!尽管如此,我依然是那样强烈地思念故乡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我慈祥的母亲为我放飞的。
选自《散文选刊》
【1】文章第一段说故乡的炊烟“让你无法忘却,伴你今生今世……”,请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故乡的炊烟让人无法忘却?
【2】文章第⑴段对许多年前故乡的炊烟景象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⑷段和第⑸段写母亲为我烤玉米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4】结合全文,理解 “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村庄最后的风景”的含义。
【5】联系全文,请说说作者对乡村炊烟渐渐消失的看法。
9、作文
味道,不仅是指舌尖上能够感受到的那些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的,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除夕夜千里奔袭的团圆饭是过年的味道;橡皮筋和跳房子里跳跃的是童年的味道;明明满含泪水却微笑着说没关系是成长的味道……
人生百味,请以“_________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横线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