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象征和比喻是有区别的。象征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技法,而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
B.高尔基,苏联作家,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父母的心》《我的大学》。海燕有“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的意思。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D.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娴熟 湿漉漉 纷至踏来 心旌摇荡
B.堕落 茂腾腾 目眩神迷 招摇撞骗
C.浮燥 尾椎骨 川流不息 轻歌曼舞
D.抛锚 草坝子 舐犊之情 振耳欲聋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俨然(yǎn) 溯洄(shù) 器皿(mǐn) 豁然开朗(huò)
B.垂髫(tiáo) 佁然(yǐ) 箬篷(ruò) 袒胸露乳(tǎn)
C.窈窕(tiǎo) 阡陌(xiān) 参差(cī) 辗转反侧(zhǎn)
D.俶尔(chù) 好逑(qiú) 篆章(zhuàn) 落英缤纷(bīng)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驰骋 仿徨 罗汉豆 不修边幅
B.浮燥 腐蚀 草坝子 自园其说
C.喧腾 告诫 岳阳城 袖手旁观
D.怠慢 脑畔 马前足 海枯石滥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赏析画线诗句。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古诗文默写。
(1)青树翠蔓,___________ ,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2)蒹葭凄凄,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3求之不得,__________。悠哉悠哉,__________ 。(《关雎》))
(4)____________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船头坐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佛印居右(魏学洢《核舟记》)
7、班级举办“水浒英雄会”,请你结合书中情节评价一下你心中最喜欢的水浒英雄,助他一臂之力。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鹤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书页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记忆中,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悉,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常常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扯谎,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舌头被拉出来,刺一个窟窟,套着犁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
⑧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自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说。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⑨母亲还有其他好多书,她最最恭敬的当然是佛经。每天点了香烛,跪在蒲团上念经。一页一页的翻过去,有时一卷都念完了,也没看她翻,原来她早已会背了。我坐在经堂左角的书桌边,专心致志地听她念经,音调忽高忽低,忽慢忽快,却是每一个字念得清清楚楚、正正确确。看她闭目凝神的那份虔诚,我也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念完最后一卷经,她还要再念一段像结语那样的几句。最末两句是“四十八愿渡众身,九品咸令登彼岸”。念完这两句,母亲宁静的脸上浮起微笑,仿佛已经渡了终身,登了彼岸了。有时,她望着烛光摇曳,炉烟缭绕,静静地,久久地,我知道,她一定想起了久未归家的父亲和长兄。
⑩《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宇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⑪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选自《琦君散文精选》,有删改)
【1】文章记叙了母亲和她的书之间的哪些事?请概括作答。
【2】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通过对母亲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3】母亲为什么喜爱佛经这本书?请联系文章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段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句话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请以《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首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作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或班级名称。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