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留守学生普通存在内向胆怯、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许多外出务工家长却不以为然。
B.七年级一班全体同学刻苦钻研,合作探究,同学间相互不耻下问,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C.据报道,近日科学家们发现了迄今已知的两个最大的黑洞,它们的质量是太阳的100亿倍,整个太阳系在它们面前都显得相形见绌。
D.他毕业后来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任教,一年到头兀兀穷年,奉献自己的芳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尴尬 拮问 取缔 磕头
B.菩萨 霹雳 镶嵌 糟糕
C.守寡 烦躁 愧作 晌午
D.辫子 惶恐 渴慕 笨绌
3、下列字词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烦燥 烦琐 滞笨 妇孺皆知
B.愧怍 高粱 屏嶂 气冲斗牛
C.霹雳 亘古 斑斓 沥尽心血
D.疮疤 谣言 澜语 心不在焉
4、下列文学常识明显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花十九年时间主编而成,它与《史记》合称中国的“史学双璧”。
B.《黄河颂》一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骇浪”“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包括《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D.《邓稼先》一文作者丁肇中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5、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聘(pìng) 湖泊(pō) 晌午(xiǎng) 燕然勒功(yān)
B. 羸弱(1éi) 亘古(gèn) 嗥鸣(háo) 怏怏不乐(yàng)
C. 铁镍(niè) 殷红(yīn) 卓越(zhuó) 锲而不舍(qì)
D. 铿锵(kēng) 孱头(chàn) 菌子(jūn) 屏息凝神(bǐng)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世博园中国馆的设计和建造上,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的特色。
B. 他们是两个初中的学生。
C. 日军借口两名士兵失踪为名,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D. 中外联合科考队对“天坑博物馆”——广西乐业天坑群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
7、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污秽(suì) 嫉妒(dù) 马革裹尸(guǒ)
B. 自矜(jīn) 沮丧(jǔ) 当之无愧(huái)
C. 亘古(gèn) 弥漫(mí) 锲而不舍(qì)
D. 荒谬(miù) 粗拙(zhuō) 义愤填膺(yīng)
8、《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 汝亦知射乎?(_______) (2)但微颔之(______)
(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_______) (4)以钱覆其口(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但手熟尔/唯手熟尔
B. 但微颔之/但当涉猎
C. 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
D. 公亦以此自矜/我亦无他
【4】卖油翁对陈尧咨所说的有关射箭技艺的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
9、按要求写句子。
(1)《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地做准备的几句诗是__________ 。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后对亲人的思念的几句诗是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2】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有何妙处?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3】文章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11、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2】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告别儿时的伙伴,告别美丽的风景,告别童年的时光……告别不是遗忘,而是留恋。
告别难改的习惯,告别自卑的自己,告别失败的阴影……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每一次告别,都有一个故事,请以“告别,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xx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