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广安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有同学约小东去江边游泳,但小东认为夏天江水太急不安全,所以想劝阻他,下列说法得体的一项是()

    A.夏天水流太急不安全,很抱歉,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

    B.最近江水太急,我俩年纪小,又没有家长陪伴,就都不要去了。.

    C.去江边?开玩笑吧!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我可不敢陪你去!

    D.夏天江水太急,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你看着办吧,反正我不去!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今年多次遭遇旱涝灾害,庄稼的收成不好,农民们只能过个兀兀穷年

    B.他以偷窃为生,练就了一手扒窃的本领,成了当之无愧的“神偷手”。

    C.不少人认为孟飞锋芒毕露,太过张扬,其实他如此咄咄逼人,并不完全是个性使然。

    D.这位著名演唱家的歌声气冲斗牛,声入九霄,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

  •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秦汉以后,还有不少帝王也自称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诸侯国皇帝,如东吴孙权就自称为孤。

    B.《老山界》这篇文章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文章是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展开叙述的。

    C.《阿长与〈山海经〉》这篇小说,回忆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D.张爱萍将军写的挽诗“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中的“君”即邓稼先,邓稼先是我国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

  • 4、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

    B.高老头站起来语无伦次地说了半天,人们也没听清楚他到底想说什么。

    C.附近的村子里有一户人家,上午刚给儿子办完婚礼,下午女儿不小心出了车祸,真是祸不单行啊!

    D.这个孩子天生胆小,在大庭广众的场合更不敢说话了。

  •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成绩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能否刻苦学习。

    C.十多年后,班主任李老师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D.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增设旅游景点,使章丘区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 6、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A.友(zhì)    言(yáo)   红(yīn)     为人知(xiǎn)

    B.对(jiào)    (jué)   溅(bèng)    痛绝(wù)

    C.深(xiāo)   序(zhì)   越(zhuó)    仰之高(mí)

    D.古(gèn)    语(lán)   (huì)     而不舍(qiè)

  • 7、下面对古诗《登幽州台歌》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A.这首短诗,诗人通过抒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兄弟争雁

    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昔:以前,昔日。烹:烧煮。燔(fán):烤。讼(sòng):裁决。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已而:后来,不久

    (1)试着翻译下面句子。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填空。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4)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既写出了山西村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又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陆游《游山西村》)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遗产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值得我们思考。尤其是对那些来自民间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②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③四川有位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以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比如福建建阳,为什么在宋代会成为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看,当地木材匮乏,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并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

    ⑤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延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

    B.非遗技艺和传统手工艺品只属于农耕时代,已经远离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C.非遗传承人毕生专注祖传工艺,炼就过硬本领,完美演绎工匠精神。

    D.雕版印刷业一度辉煌,如今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从传统手工艺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阐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B.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C.文章以竹簧艺术和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说明要传承非遗中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D.文化遗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真正成了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匠人能格守初心,延续工匠精神,使非遗技艺与时俱进,非遗就可更好地传承。

    B.非遗从生产生活中退出,其“形”与“魂”都定会随社会转型而沉入历史深处。

    C.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要因地制宜,不断求新求变,使之重新融入当代生括。

    D.要珍视文化遗产的精神之魂,即其中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 11、课外类文阅读

    向泥土敬礼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意儿。泥土有脾气,你不要拗,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的人用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家过年一样。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条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支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作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你想它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儿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别人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具体表现。

    2你如何理解第⑦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

    3文中引用诗人雅姆的诗句有何作用?

    4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⑴题目:值得纪念的日子

    写作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必须有真情实感,500字左右。

    ③文中出现的地名、校名、人名、请用“XXX”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