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他著的《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B.苏轼,字子由,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
C.杜牧在《赤壁》中借一件古物咏史讽今,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D.曹植,字子建,是三国时魏国人,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
2、下列四句话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
B.张教授研制出能燃用各种劣质煤并具有节煤作用的炉具,为节能做出了贡献。
C.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登顶。
D.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不法行为,应给予严厉打击。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炽热/秩序 央求/怏怏不乐 冲击/忧心忡仲
B.干校/校补 呜咽/狼吞虎咽 咀嚼/味同嚼蜡
C.侮辱/毋宁 默契/锲而不舍 濡养/妇孺皆知
D.殷红/殷实 憎恶/深恶痛绝 燕雀/燕然勒功
4、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②宋代梁凯《李白行吟图》中礼拜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的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③线条的起落清晰可辨。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中国画”“斗篷”“线条”“延伸”词性相同。
B.“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这句话的主干是“墨线是特点”。
C.文段中加点的短语“清晰可辨”“重要特征”“闻名世界”都是偏正短语。
D.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④⑤③②①。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贸易战之初,美国总统特朗普磨刀霍霍,对我国虎视眈眈。
B.你是班长,应以身作则,给同学做个榜样。
C.此题有三种解法,真可谓扑朔迷离。
D.这个先前在大家眼中微不足道的人,创造了一个商业传奇。
6、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聘(pìn) 憎恶(zēng wù) 校对(xiào) 气冲斗牛(dǒu)
B. 哺育(pǔ) 殷(yān)红 祈祷(qǐ) 锲而不舍(qiè)
C. 深邃(suì) 弥(ní)高 粗拙(zhuō ) 目不窥园(kuī)
D. 诘问(jié) 烦琐(suǒ) 宰(zǎi)割 妇孺皆知(rú)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奠基(diàn) 校样(jiào) 可汗(hàn) 气冲斗牛(dòu)
B.祈祷(qí) 挚痛(chì) 涎水(xián) 锲而不舍(qiè)
C.憎恶(zēng) 揩油(kāi) 滞笨(zhì) 沥尽心血(xuè)
D.赫然(hè) 地壳(qiào) 鞍鞯(jiàn) 扑朔迷离(shuò)
8、【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_______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
(3)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______
(4)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 花之隐逸者也 B. 无丝竹之乱耳
C. 何陋之有 D. 水陆草木之花
【3】【3】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4】【甲】段作者以陋室明志,【乙】段作者以莲花自喻,两段选文作者在表达志趣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9、古诗默写。
(1)晏殊的《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和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梦令》中表现词人对往事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
(4)《庭中有奇树》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
(6)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
(7)________________ ,心远地自偏。《饮酒》
10、(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孤灯小卷
包利民
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薄册。
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
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
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近我心灵的东西。
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
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
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贴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
⑨下面不少人跟贴,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
【1】阅读全文,文章写了哪几个“孤灯”夜读的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我”的人物形象。你有过与“我”类似的经历和感悟吗?试谈一谈。
11、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雪
①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②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从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③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④那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一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她看不见我的身影后,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⑤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望着我,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远去。看见我回头,她不停地向我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⑥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会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⑦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⑧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我收拾好东西,母亲送我上电梯。
⑨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便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见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⑩原来,母亲又在隔着窗子望着我的背影。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所以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走到尽头,才能望见院子。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走廊尽头的那个窗口,然后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一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意林》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文中“我”共流了几次眼泪?每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母亲正趴在窗口,望着我,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远去。(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第⑤段中写到母亲“依稀又在说着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母亲会说些什么。
【4】母爱是伟大的。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12、作文。
依依翠柳,郁郁繁花,嫩嫩春笋,茵茵小革……万物被温暖照亮,生机勃勃,尽情展示大自然的绚丽。
在青春旅途中,你也常被温暖照亮:眷眷亲情,殷殷师恩,醇醇友爱……让你坎坷变坦途,郁闷变快乐,单调变精彩,蓬勃向上,纵情演绎成长的浪漫。
请以“被温暖照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诗歌、剧本除外);⑤不少于 600字;⑥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⑦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⑧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