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读完《回忆鲁迅先生》和《阿长与<山海经>》两篇课文后,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更为敬仰,在鲁迅先生逝世后,社会各界人士同声哀悼,敬献挽联,不可胜数,请运用对联知识,将下面这副悼念先生的挽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笔_① 大野,胸怀日月光和热
下联:墨洒② ,夜度春秋慨而慷
A.①耕②天地
B.①耕②长河
C.①写②天地
D.①写②长河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B.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C.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打造了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平台,年交易额达数万亿元以上。
D.于漪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
3、请选出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春铁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主持编纂者为司马光,他与阳修均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B. “我和张老师是在一个偶然积认的,她在大学教德语,我现在和她学德语。”句中的两个“和”均为连词。
C. 《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黑龙江呼三(今属哈尔滨)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D. “谈谈理想、归纳方法、查找原因,新闻记者”均为动宾短语。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B.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C.《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D.“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5、下面加点字注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B.赏赐百千强 强:强盛
C.双兔傍地走 走:跑 D.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但他仍旧不以为然。
B.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治理滔滔不绝的大江大河,迎战数不胜数的自然灾害,抵御寇急祸重的外来侵略……
C.潜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而有关大禹精神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显得更为迫切。
D.杜鹃花盛开时的光雾山,像穿着盛装的仙女,巧夺天工,让人流连忘返。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B.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C.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D. (紫藤萝)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8、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②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③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 ②术:方法。 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1】下列选项中的“之”解释用法与“一锄尽一身之力”的“之”一致的是( )
A.以我酌油知之 B.康肃笑而遣之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子可示我以耕之术
【2】翻译划线句子。
①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②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卖油翁“以我酌油知之”,行者“今而后知耕之难也”,他们都是怎样得“知”的?你由此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9、默写。
(1)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农家丰收的欢乐气氛,表现出农民的热情好客。
(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虽已辞官还乡但仍心系国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吹口哨的男孩
绿茶
①男孩14岁,他的母亲带他到我家里来玩。一进门她就对男孩说,快喊阿姨,见人要主动打招呼才有礼貌。
②阿姨好。男孩腼腆地冲我笑,嗓音透着变声期的沙哑,他的眼睛看着脚下。
③儿子,你喊阿姨时要看着阿姨。他的母亲摸着他的头说。然后笑着冲我说,我这个儿子啊,跟他爹一样,太内向了。
④我忙着把他们让到客厅沙发上坐下。男孩坐在他母亲的身边,依然腼腆地微笑着,但是不说话。他的妈妈则在不停地说,包括努力地让自己的儿子说话。
⑤儿子,你告诉阿姨刚才我们一路上都看到了些什么。
⑥这话像是学语期幼儿的妈妈对孩子说的话,启发孩子学会表达,而这个男孩14岁,读初二了。
⑦他不吭声。他的母亲自己倒是一五一十地讲起一路上看到的大学校园里的各种学生社团活动,顺带对儿子进行一番高瞻远瞩的教育:儿子,到了大学就是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的,一定要参加各种活动……我笑了,说,你这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教育儿子啊。还有,你什么都帮儿子说了,儿子当然乐得不开口了。
⑧我着急啊,她说,我儿子就是不爱说话,上课不发言,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他也不吭声,跟他爹一个样。
⑨她的语气里透着对丈夫的不满,而儿子却用近似于父亲的表现站在了他的父亲那边。
⑩我问男孩:你们老师问你话的时候你不回答,把老师弄得很着急时,你的心里是不是特别得意?是不是想着,哼,我就是不说话,看你们能把我怎么办?
⑪男孩笑着点点头。
⑫我对他的母亲说,你看,不说话其实也是一种策略,也是在表明态度。你越是要他说,他越是用沉默对抗。急的是你,不是他。
⑬她一脸苦笑,说,拿他们没办法。
⑭然后,她指着我女儿画的画对儿子说,你看姐姐画的画,你觉得怎么样啊?哪里画得好?她又在诱导儿子说话。
⑮男孩看着画,不吭声。她说,儿子,你看姐姐有这个爱好,你现在找到自己的爱好了没有?
⑯男孩摇摇头。其实我知道他有一个爱好,拆装各种电子元器件,可是他的母亲对此极力反对。我可不想他将来和他爹一样当个电脑工程师,她说。再次否定丈夫。男孩看着自己的母亲,不吭声。
⑰对了,我以前听你妈妈讲过,说你的口哨吹得不错,要不,吹给阿姨听听。我自作聪明地在一边说。我想引导这孩子说话,我不知不觉感染了朋友的沉默恐惧症,站在了她的阵营里。
⑱对啊对啊。我儿子口哨吹得不错,经常在家里吹着口哨东晃晃西晃晃,来,吹给阿姨听听。
⑲男孩撮起了嘴,但是,发不出声来。
⑳阿姨好想吹口哨,小姐姐也想学,但是没有老师,你可以当老师哦。我说。
㉑我的女儿倒是真的想学吹口哨,她下载了一首叫《口哨》的英文歌,里面有一段行云流水般的口哨深深吸引了她。
㉒这时,我的女儿从书房走过来,把手机里的那首歌放了出来,欢快的歌唱之后,是一段口哨,十分悦耳。
㉓男孩吹了几下,却没有发出声音,然后就放弃了。
㉔他的母亲一直看着自己的儿子,看他吹不出来,便自己撮着嘴开始吹,发出来的却是嘘尿一样的声音,我们都笑了。
㉕儿子,快点,吹一段口哨给我们听听嘛。她近乎带着哀求。
㉖男孩无奈地看着她,说,我吹不出来。
㉗我们只好放弃了努力——他的母亲想让儿子吹出口哨来证明他擅长吹口哨的努力,我诱导男孩吹口哨证明我可以调动这个孩子的努力。
㉘后来,我们又七七八八地聊了一会,他的母亲带着他告辞。
㉙就在关上门一秒钟之后,我听到楼道里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口哨声。我以为是错觉,但是女儿说,她也听到了。
㉚男孩胜利了。
【1】根据提示,概括母子两人到我家后他母亲让儿子做的主要事情。说说为什么妈妈越引导,男孩越不开口说话?
【2】理解第⑨段划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她的语气里透着对丈夫的不满,而儿子却用近似于父亲的表现站在了他的父亲那边。
【3】谈谈文中的“我”与“男孩的母亲”这两个母亲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4】联系全文,文章结尾句“男孩胜利了”有何深刻含义?
11、阅读《灯》,回答下列小题。
灯
①我和新中国同龄。记忆中的灯也如我一样拔节成长。
②我刚刚记事时,我家窗台上放着一盏父亲自制的黑乎乎的小煤油灯。灯托好像是个矮矮的烟色旧瓶子,瓶口上盖着一个中间钻了洞的圆铁片,把一小绺棉线穿过去做灯头,点燃后能发出微弱的光。晚上,母亲常在灯下纳鞋底,缝衣服。灯光暗下来的时候,母亲就用针往上挑挑灯头,马上就会亮些,不过烟也冒得高了,我凑近灯玩时,时常会被燎到头发。第二天清早,我常看见母亲的鼻子、眼睛周围都是黑的,而靠着灯的那面墙也总是黑乎乎的。
③上学后,我家有了一盏泡子灯,灯有一尺多高,分灯托和灯泡两部分,上下都是玻璃的。灯托上有个带花纹的扁圆“肚子”,是装煤油的,一个穿灯头的金属灯碗拧在上边,旁边有一个能调节灯头大小如扣子一样的小轮儿,上面扣的是半尺多高带肚的烟筒状透明灯罩。这灯比原来的小煤油灯亮多了,常招来小飞虫围着它飞来飞去。有时飞到灯泡上面的小飞虫会被烫死,于是我便一边轻轻用铅笔捅下它的“尸体”,一边说着“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有了这盏灯,我家便成了“富裕户”,每天晚上都有几个同学来我家写作业。把灯放在炕桌的中间,我和同学围着它写作业,都能沾“光”。只是这盏灯要比原来的小灯费油,我三天两头得去街里的商店打煤油。为省钱,不做活儿或不写作业时,母亲就尽量把灯头拧小。那时候我们都盼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④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们小镇通上了电,我家安上了电灯。记得电灯亮起来的那晚,我们一家人坐在炕头上激动得半宿没睡。爸爸把里外屋相隔的窗户纸撕下来,换上了两块玻璃,把电灯吊挂在里屋玻璃窗上,十五瓦的灯泡能把里外屋都照亮。妈妈说:“这辈子没白活,赶上有电灯了!”爸爸说:“有了它,我晚上都能做木工活!”我更是高兴地上窜下跳,喊着:“我趴在被窝里都能看书喽!”上中学以后,我们教室里安上了“电灯棍儿”,一个教室里就有十多根,晚上亮得如白天一样。上晚自习时,再也不用几个人围着一盏提灯写作业了。
⑤后来,家里家外都成了灯的世界,电灯不仅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而且生活也因为它变得光灿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各式各样的灯开始在我家“落户”。有台灯、壁灯、吸顶灯;红外线灯、节能灯、热能灯等。我在台灯下看书写作;在温柔的壁灯下看电视;在“灯霸”下洗浴……灯,照亮了屋子,照亮了生活,也带我进入了奇妙无比的世界。
⑥夜晚,走在大街上,不同式样、不同光亮的路灯、彩色广告灯、门脸装饰灯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汇成灯的海洋。漫步在运河边,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倒映在河水中,格外好看。经过寒冬的人才知春天的温暖,经历黑暗的人才更感光亮的可贵。望着今天这绚丽的灯的世界,想着父辈经历的没有电灯的年代,我幸福着,陶醉着,骄傲着……
【1】“我”记忆中的灯有哪些?
【2】本文写记忆中的灯详略得当,详写了哪些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第④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⑥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12、作文
题目:《 ,我想对你说》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600 字;④写出真情实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