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汹涌澎湃的乌江泛着滚滚的波涛,挟裹着高原独有的霸气,浩浩荡荡地在天地间日夜奔流。
B.很多获奖作家,从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得那么高,反而觉得自己的作品是微不足道的。
C.祖母说,她从二十几岁开始就待在这座小城,已经五十年了,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D.关羽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忠、义、勇成了老百姓口口相传、经久不衰的话题。
2、下列加点成语适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红同学学习刻苦认真,经常向刘老师请教问题,刘老师也被她不耻下问的精神所感动。
B. 小何同学在演讲比赛中的发言,海阔天空,观众和评委完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C. 面对如此滑稽有趣的表演,一向沉默寡言的小彭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 小熊同学心高气傲,对任何人或者事情都莫衷一是,从来都不放在眼里。
3、下面对《木兰诗》中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短暂,战斗激烈悲壮。
C.“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两句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谨慎和机敏。
D.“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隐喻木兰“女扮男装”,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初她对奶奶的病不以为意,结果这次竟成了诀别,这让他感到痛心遗憾。
B.电信诈骗往往是一宗案件便令受害者多年积蓄被席卷一空,让人叹为观止。
C.康拉德•劳伦兹在《动物笑谈》中以幽默的语言记录了水鸭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
D.中华民族由任人宰割到站起来,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岳》《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的作诗年代是由古至今排列的。
B.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文学《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一篇。
C. “驿路梨花”“紫藤萝瀑布”“带上她的眼睛”等标题,从短语的结构方式来说都是一样的。
D.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加点的三个词的词性依次为:形容词、名词和动词。
6、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A. 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可歌可泣 ⑤家喻户晓
B. ①当之无愧 ②任人宰割 ③家喻户晓 ④鲜为人知 ⑤可歌可泣
C. 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家喻户晓 ⑤可歌可泣
D. ①可歌可泣 ②家喻户晓 ③任人宰割 ④鲜为人知 ⑤当之无愧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 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B.《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C.《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宋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等。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河干:河岸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设馆教书
C.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自然科学
D.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主观判断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B.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C.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D.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寺庙的山门崩坏,导致两个石兽同时沉入了水中。
B.僧人付出了很大努力顺流寻找石兽,终徒劳无功。
C.讲学家了解石头和沙的性质,指出了僧人的错误。
D.经老河兵指点,僧人于数里外的河岸上找到石兽。
【4】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9、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5)韩愈《晚春》一诗中“_________ ,________”,表现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奇斗艳的情形。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诗人以梦境来表达爱国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0、破折号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说话的中断或停顿;D.表示意思的递进;E.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_____)
(2)“放学了,——你们走吧。”(_____)
(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_____)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宗月大师
老舍
小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母亲有时候想让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一直到九岁才入学。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私塾入了学。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因我是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被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到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假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
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庙的方丈。可是没有多久就被祛除出来,他是要做真和尚的,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教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感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去年的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不知道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他是宗月大师。
在“读美文·悟生活”读写活动中,老师推存阅读这篇美文,并发放了阅读任务卡,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阅读记录。
阅读策略 | 阅读任务 | 阅读记录 |
略读浏览 |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 (1) |
精读品味 | 从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100字。 | (2) |
12、作文。
家中,有父母的陪伴;课堂,有老师的陪伴;课间,有同学的陪伴。学习上有书本的陪伴,休憩时有音乐的陪伴,旅途中有风景的陪伴……“陪伴”无处不在,“陪伴”帮助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总有那么一种陪伴,是你人生中最好的陪伴。
请以“最好的陪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不要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