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删去“不要”)
B.城市绿道建设延伸的不仅是绿色的发展观念,更是绿色活动空间。(将“绿色的发展观念”与“绿色活动空间”调换位置)
C.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动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将“启动”改为“启发”)
D.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几个单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让与会人员为之动容。(去掉“在”和“上”)
2、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在小满前。“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是端午节的习俗。
B.二十四节气是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所以有“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
C.作家送书给别人时经常在扉页上写“雅正”和“惠存”这两个词,“雅正”是说请指正,“惠存”是说请您保存,都是自谦的话。
D.您让我鉴别文物,我不在行,只有敬谢不敏了。
3、阅读课文《伟大的悲剧》“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片段,回答问题。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
A.比喻。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B.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人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机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C.拟人。烘托挪威人第一个到达的成功。
D.对偶。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4、下面句子中加点短语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偏正短语)
B.那天清晨落叶满地。(并列短语)
C.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动宾短语)
D.他在操场跑了十圈之后,上衣湿透了。(补充短语)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B.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C.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野生动物。
D.在这次煤矿事故中,他是所有遇难的矿工中唯一的幸存者。
6、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A. 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可歌可泣 ⑤家喻户晓
B. ①当之无愧 ②任人宰割 ③家喻户晓 ④鲜为人知 ⑤可歌可泣
C. 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家喻户晓 ⑤可歌可泣
D. ①可歌可泣 ②家喻户晓 ③任人宰割 ④鲜为人知 ⑤当之无愧
7、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驰千里足(驰,赶马快跑)(《木兰诗》)
B.以我酌油知之(酌,舀取)(《卖油翁》)
C.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指官府文书)(《陋室铭》)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另,另外)(《孙权劝学》)
8、 (乙)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chī)枭(xiāo):古人认为是两种恶鸟。
【1】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2】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什么?
9、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3)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____________》)
(4)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5)政入万山围子里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6)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7)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8)_________________,无案犊之劳形。(___________)《陋室铭》)
10、 我国深海潜水的又一伟大成就——蛟龙入海
最大下潜深度5057米,可达全球70%以上的海洋深处,这一刷新我国载人深潜历史的数字,注定让2011年7月26日变得意义非凡。在这看似抽象的数字背后,是中国载人深潜海试团队用决心、信心、耐心、细心谱写的深海传奇。
在这次经历时6小时12分的深海之旅中,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潜航员在5000米水深时对潜水器水下各项功能进行了验证,多次进行坐底试验,同时拍摄到海底生物照片。
“蛟龙”号研制历时6年,集结了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701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等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50米、30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每一个数字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每一个数字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每一个数字都是一道需要攻克的难关。
从50米的海试第一潜到探访5000米级深海,作为亲历者的刘峰已难细数当中遇到的困难。但他一直秉持这样一个信念:“每次下潜都必须制定严密精细的预案。这就要依靠专家,依靠科学。”正是在一次次试验中,“蛟龙”号才逐渐改进完善。
从3000米到5000米,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
对深潜来说,耐压和密封是考验深海载人潜水器性能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当“蛟龙”号潜入水下5000米时,它承受着相当于500个大气压的巨大压力,相当于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压上5000吨的重量。巨大的水压,不仅考验着潜水器的耐压能力,也考验着它的密封性能。
为了实现潜入水下5000米的目标,在完成3000米级海上试验返航之后,“蛟龙”号进行了一番技术改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作业系统.绝缘检测系统.视频系统的升级。
此外,深潜是对潜航员身心的双重考验。茫茫漆黑的海底,狭小拥挤的空间,阴冷潮湿的环境,不可预测因素可能带来的危险,长时间身处其中让人倍感压抑.烦躁,在5000米级的试验中,潜航员要在水下连续工作6—8小时,面临着严峻的心理考验。
这些难题都需要——攻克。
【1】“每一个数字都是一道需要攻克的难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2】在介绍蛟龙潜入水下5000米要承受的巨大压力时,作者用了“相当于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压上5000吨的重量”与之进行对比,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请说出下列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1)“蛟龙”号研制历时六年。
引号:
(2)50米、30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每一个数字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省略号:
【4】“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人类实现了上天入海的伟大梦想,此刻,你想对这些上天入海的骄子们说些什么?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工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剩下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寥的山上,更多感受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
③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④我蹑手蹑脚地靠过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或孱弱,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这只周身呈土褐色的蚂蚱因惊惧和愤怒而拼命挣扎,两条后腿有力地蹬着。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必被它逃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身体的末端捅入,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它用前腿摸刮着,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的,是害虫。”
⑥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它盯视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新鲜,或许他在指望从土里刨出点什么东西来。
⑦我点着一支烟,眺望远景。
⑧“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去,见儿子只握着一根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寻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未走出两步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
⑨我将“遇难者”重又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子旁边注视着。我要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
⑩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的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不放。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和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而已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⑪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逃生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在目睹着一个奇迹,一个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当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生命所赋予它的最后一点儿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⑫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再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如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了!”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⑬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文章④—⑪段写了蚂蚱被活捉以及逃生的过程。请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第一次被活捉,A________→第一次逃跑,B________→第二次逃跑,悲壮逃生
【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好在哪里。
(1)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2)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
【3】结合全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这篇文章以“向生命鞠躬”为题,请说说这样拟题的用意。
12、题目:我记住了你
写不完的生活故事,道不尽的幸福生活。在成长中,那人、那物都可能给我们结下难解的缘,有苦痛,也有甘甜。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语言通顺;②文体自选(除诗歌外),500字以上;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如需出现,请以A、B、C代替;④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