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绛在其回忆性散文《老王》中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将阿长善良朴实又迷信唠叨的农村妇女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B.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们”寻找茅屋主人的过程,又用倒序手法交待解放军叔叔建造茅屋的初衷;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在“物”与“人”的明暗双线交织中,表达对人生际遇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C.铭,是古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有唐代刘禹锡所著名篇《陋室铭》;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主要目的是陈述观点,有北宋周敦颐所著名篇《爱莲说》。
D.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河中石兽》一篇选自其著作《阅微草堂笔记》。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劝学》一篇选自其史学巨著《史记》。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刹住借升学为名吃请的歪风,许多地方都发出通知,明确禁止党员干部及广大教师不得参加任何形式的“谢师宴”。
B. 为了促进戏曲的发展和传承,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日前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
C. 近年来,通过合作交流、科学研究与项目执行,使新疆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80余项,修复文物多达3000余件。
D.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走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人间正道,我们不能让战争的悲剧重演。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近人,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B. 离散了半个世纪后,海峡两岸这对已经进入垂暮之年的亲兄弟终于破镜重圆了。
C.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D. 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殷红(yīn) 赫然(hè) 哺育(pǔ) 深恶痛绝(wù)
B. 诧异(chā) 金柝(tuò) 憎恶(zèng) 锲而不舍(qiè)
C. 彷徨(páng) 涉猎(shè) 祈祷(dăo) 群蚁排衙(yá)
D. 迭起(dié) 澎湃(bài) 震悚(sŏng) 目不窥园(kuī)
5、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 简陋(lòu) 荆棘(jī) 麂子(jǐ)
B. 着急(zháo) 喷香(pēn) 修葺(qì)
C. 撵走(niǎn) 竹篾(miè) 驿路(yì)
D. 恍惚(huǎnɡ) 菌子(jūn) 避风(bì)
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臧克家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B.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其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C.《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是诗人、文学评论家。
D.《木兰诗》是北宋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7、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叶圣陶先生,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C.《伟大的悲剧》节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D.《卖油翁》选自《归田录》卷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①,守节自誓②,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③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④成诵。及冠⑤,嶷⑥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⑦见义勇为虽机阱⑧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画地学书》)
注释:①母郑:母亲郑氏;②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③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④辄(zhé):立即,就;⑤冠:指成人;⑥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声:声誉;⑦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⑧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
(3)至以荻画地学书:___________; (4)亲诲之学:__________
【2】乙文中画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B.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C.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D.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3】翻译下面句子。
(1)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2)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4】《卖油翁》一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道理。乙文中欧阳修为什么最终能成为人品超群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默写古诗文名句。
(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3)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撒丁岛的少年鼓手
①1848年7月24日,打响库斯托扎战役的第一天,我军步兵团奉命前往某高地,去占领一所孤零零的房屋。他们快接近房子时,受到奥地利两个连士兵的突然袭击。
②一向镇定自若的上尉这时开始显得不安,他正靠窗在纸上写着什么。
③上尉折好纸条,用令人发抖的灰眼睛冷冷注视着一名少年,厉声说:“鼓手!”上尉把少年拉到窗口说,“在维拉弗兰卡村房子附近,有一片开阔地带,那里驻扎着我们的军队。现在你拿好这张条子,将条子交给你遇见的第一位军官。”少年把纸条放进胸前的口袋里。
④“你要小心,我们分队的希望就靠你的勇敢和两条腿了。”上尉说。
⑤少年几分钟后就到了地面。上尉伸着头,从窗口急切地观望山冈下飞跑的少年。
⑥可突然,在少年前后冒起五六股烟雾,少年突然跌倒在地上。
⑦“完了,打中了!”上尉吼叫一声,但上尉的话音刚落,少年又重新站起来,随后在篱笆后面消失了。
⑧敌人的子弹更密集、更猛烈地射击,又有一些士兵倒下去。这时,军士从阁楼跑下来,大叫:“援军到了!”
⑨第二天,尽管意大利军队顽强作战,但终因敌军数量太多而战败。
⑩上尉负了伤,仍率领疲惫的士兵抵达了敏其奥河畔的哥依托。
⑪上尉一进房间,就听到旁边有个很微弱的声音:“上尉先生!”
⑫他转过身,原来是少年鼓手。他躺在吊床上,看起来消瘦、苍白。
⑬“你也在这里?”上尉非常惊讶,“你真了不起!你已经尽职了。”
⑭“我尽力而为了,”少年回答,“我弯着腰猛跑,还是被敌人发现了。要不是他们打中了我,我能早二十分钟到。”
⑮上尉仔细看了看少年,说:“你身体这样虚弱,流了不少血吧。”“流血?”少年微笑着回答,“何止是流血,您看。”少年说着一下子掀开被单。
⑯上尉骇然后退了两步。
⑰少年只剩下一条腿,他的左腿已从膝盖上截断。
⑱“要不是他发疯地拼命跑,那条腿本来是可以保住的。”
⑲上尉皱皱又浓又密的白眉毛,凝视着少年,给他盖好被单,然后,慢慢地伸手,从头上摘下帽子。
⑳“上尉先生,您这是干吗?”少年惊讶地连声问道。
㉑此时,那个从未对部下说过温柔话的粗暴上尉,却热情亲切地回答道:“我只是一名上尉,而你,却是位英雄!”
【1】请你简述这则故事的内容。
【2】有同学认为,文中画线的语段删除后不影响文章中心的表达,你认为其能否删除?请说说你的理解。
【3】下面句子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上尉皱皱又浓又密的白眉毛,凝视着少年,给他盖好被单,然后,慢慢地伸手,从头上摘下帽子。
【4】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分析文中少年鼓手的形象。
11、 麻雀的气性
沈轶伦
①校园像个池塘。下课铃一打,学生涌到操场上玩,就是涨潮。上课铃一打,学生回教室,校园安静下来,如退潮。
②退潮的时候,食堂的师傅烧菜、门卫整理收发室信件,司机在车库冲洗校车。小罗背着他的修理箱走来走去,去修跑道的护栏,修花圃的栅栏、修领操台的台阶。偌大一个校园,每天总有东西坏,小罗总有东西要修。任何人都可以差遣他,老师的办公室要装个灯泡、修个抽屉,只要对着校园空地喊一声“小罗、小罗”,他总会小跑着来应一声。
③其实小罗当时也已中年,但老师们大都比他年长些。后来,即便新分配来做老师的大学生也跟着叫。“小罗去做那个”,“小罗过来修这个”,小罗满脸笑着应承,听凭这些比他小十几岁的老师指挥。
④小罗没有办公室。平时忙完了,就在自行车棚里搭个椅子栖身。每逢周五有劳动课,高年级的学生被要求去打扫校园,包括擦自行车棚。到了车棚,就是到了校园的背阴处,老师们管教不了,调皮的男生认出校长的自行车,要去拔气门芯。
⑤小罗见状,紧张地起身,像驱赶瓜田里的猹一样“咻咻”挥手,要把我们赶走。但学生知道他的身份,并不因为他是成年人而畏惧。带头的孩子捡起石头敲着自行车棚的铁栏杆,整个车棚震动起来,大家浪潮一般有节奏地大叫“小罗,小罗,猪猡,猪猡”。小罗青着一张脸。
⑥我见过他一个人把一棵台风天倒伏的罗汉松从花圃拖走,我见过他用锯子将废弃的大块黑板分开。但现在他对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双手紧握在裤兜里,一句话也不回嘴。
⑦那年暮春时,我在校园的竹林里玩。看见一只受伤的麻雀在地上跳,双手一拢就抓住了。麻雀不是能轻易捉到的动物,一时同学们都过来围观。扛着修理箱经过的小罗看到,也停下来看。我炫耀战利品一样,双手把麻雀捧得高高凑到他鼻前。小罗瞅了一眼就断言“养不活的”。
⑧“我一定能养活。”兴头上的我,不高兴被一个修理工泼冷水。我百般抚摸麻雀褐色的羽毛,发誓会好吃好喝对待它。回到家里,父母帮着准备了大米又买来小米和玉米碎,但麻雀什么都不吃。折腾数日后,它飞到书橱底下躲藏,偶然传出几声哀鸣,但任凭我在外面撒米倒水地诱惑,它怎么也不出来。又如此几日,等到最终被找出来时,已是一具尚有余温的鸟尸。
⑨回到学校,小罗见我,问:“麻雀呐?”我咬牙不响。小罗说:“麻雀气性大,你们城里人不懂的。”我瞪着他问,“什么气不气?”小罗本来扛着一扇碎了玻璃的窗。这时他放下窗,摸了摸我的头。我嫌他手脏,一溜烟跑了。
⑩有过那么一个下午。我从二楼跑向一楼时,看见小罗正从教室里拖出几根废弃的课桌腿。见四下无人,我一时兴起,叫“小罗,小罗”。
⑪他应声抬头,下意识地张嘴回应。但见是个小学生,又把一声“哎”吞了回去。我就来了劲,继续一迭声叫他“小罗,小罗,小罗”。他停下手里的活,径直走过来。我一时有点惊讶,但也不由自主立定,从二楼的平台上往下看他。
⑫他没有上楼,只是在楼梯口站住,抬头说:“你得叫我罗老师。”说完,拍了拍手上和衣襟上的灰,抬头看着我的眼睛,等待着我开口。我不肯开口,我从楼上俯视他。
⑬他接着说:“小罗,是他们才可以这样叫的。你是小孩子,你不可以,不然就是没规矩。”
⑭我说:“对老师才讲规矩呢。”
⑮他说:“我和他们一样的,也是你的老师。我在这里工作,也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
⑯我想否认。但终究没有。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上课铃一打,学生回教室,校园安静下来,如退潮。
【2】根据选文第②③段内容概括小罗在学校里的工作及其表现。
【3】请根据第④~⑯段内容,概括与小罗有关的三件事。
【4】第⑨段“麻雀气性大”是什么意思?以“麻雀的气性”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5】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小罗是个怎样的人?
12、《争论》
要求与提示:1. 审题后直接作文。文章不少于500字。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最真实的情感。3.请注意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2分)。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