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愧祚 告罄 慷溉淋漓 致死不懈 大廷广众
B.懊悔 颠峰 马革裹尸 妇儒皆知 锋芒必露
C.霹雳 炽热 警报迭起 鞠躬尽瘁 家喻户晓
D.涎水 轻捷 莫明其妙 无瑕及此 微不足到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使我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发生,我们制定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C.是否选择对社会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人们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D.之所以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持续学习的内动力,网络教学可不背这个黑锅。
3、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创作的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张中行是学者、散文家。
C.《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D.《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唐代学者、文学家。
4、下列表达方式依次判断全对的一项是( )
(1)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2)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之内。”
(3)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4)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22年的稼先。
A.记叙 描写 议论 说明 B.议论 记叙 抒情 描写
C.议论 描写 抒情 记叙 D.抒情 描写 议论 记叙
5、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B.互文,古代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指诗句中上下两句的意思相互交错、互相阐发、互相补充,实际说的是一件事,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D.《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6、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哺育(bǔ) 九曲连环(qū) 踱步(duó) 郝叟(sǒu)
B. 钥匙(shi) 字帖(tiè) 哽住(gěng) 阻塞(sè)
C. 炽痛(chì) 亘古(gèn) 碾谷(niǎn) 默契(qì)
D. 可汗(hán) 鸣溅溅(jiàn) 燕山(yān) 胡骑(jì)
7、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矜持(jīn) 闲瑕 诲人不倦(huǐ) 祸不单行
B. 修葺(qì) 瞬息 忍俊不禁(jīn). 如释重负
C. 累赘(zuì) 契约 五脏六腑(fǔ) 跚跚来迟
D. 稠密(chòu) 竹蔑 血气方刚(xuě) 耀武扬威
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二)其①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②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③;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④,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⑤,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⑥》)
[注释]①其:指柳宗元,字子厚。②遣:被遣官,刘禹锡因王叔文变法失败受牵连。③大人:父母。④拜疏:上呈奏章。⑤重得罪:再加一重罪。⑥墓志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是铭的一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B.惟吾德馨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C.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D.以调素琴素 琴:不加装饰的琴。
【2】将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语段(一)两次用到类比手法,就其中一次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
【4】两个语段文体都是铭,一个是居室铭,一个是墓志铭,请结合内容分析两位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
9、古诗文积累。
(1)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宣室求贤访逐臣,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3)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4)《凉州词》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泊秦淮》中,诗人杜牧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月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题文)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①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从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学生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其他课程。
②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③除了上课以外,同寅恪师的接触并不太多。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人流中,会见到寅恪师去上课。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
④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那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
⑤1945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医目疾。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我意料地迅速,我得到了先生的复信,也是一封长信,告诉我他的近况,并说不久将回国。信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说,他想向北大校长胡适、代校长傅斯年、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几位先生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不引以为荣呢?于是我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和感谢。
⑥这一年的深秋,我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北京(当时叫北平)。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为正教授。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真大大地出乎我意料。由此也可以看出老一辈学者对后辈的提携和爱护。
⑦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我们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谈治学时最多,政治也并非不谈,但极少。寅恪先生绝不是一个“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可惜难得解人。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有对任何人说贬低的话。对青年学人,他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
【1】(小题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我”与陈寅恪先生交往的两件事。
【2】(小题2)第②段中作者说:“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是为什么?
【3】(小题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4】(小题4)第⑥段为什么详写“我”回国后在北大任教的情况?
【5】(小题5)陈寅恪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1、现代文阅读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的人?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2)理解:“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5】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12、根据要求作文。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开心的经历,也有许多小烦恼。生活中、学习中,你碰到过怎样的烦恼呢?
以《我的烦恼》为题把它们写成一篇作文。
要求:(1)做到叙事有条理,内容充实,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2)500字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