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年轻女教师,用生命谱写着最伟大的爱的赞歌。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
B.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许多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忧心忡忡。
C.贝多芬,在追梦的路上,双耳失聪,但他这个名字,却流芳百世,妇孺皆知。
D.市教育局及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严打网络乱象,还青少年一个干净的网络空间。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初显,逐步启动、由点到面。
B. 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提高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C. 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D. 我们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纂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C.诗人光未然的《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D.《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的作者分别是鲁迅、杨绛、李森祥,体裁都是散文,都刻画了特色鲜明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关于一些传统的称谓,下面表述错误的是( )
A.称对方亲属时,常加“令”,如“令尊”。
B.称自己的长辈时,常加“家”,如“家兄”。
C.称对方的平辈时,常加“愚”,如“愚兄”。
D.表示对臣子的爱称时,常用“卿”,比如“荀卿”。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澎湃(pài) 选聘(pìn) 校对(jiào) 潜心贯注(qiǎn)
B.卓越(zhuó) 呜咽(yè) 憎恶(zèng) 鞠躬尽瘁(cuì)
C.取缔(dì) 荒僻(bì) 愧怍(zuò) 妇孺皆知(rú)
D.晌午(shǎng) 污秽(huì) 诘问(jié) 酣然入睡(hān)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有灵犀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堪称千古佳话,是我们交友的典范。
B.守时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表现,本来约好早8点准时集合的,她却姗姗来迟,以致大家的行程不得不往后推迟。
C.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D.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诘问(jié) 取缔(dì) 忿然(fèn) 骇人听闻(hài)
B.震悚(sǒng) 凹凼(dāng) 惶恐(huáng) 自矜(jīn)
C.荒僻(pì) 麦茬(chā) 门槛(kǎn) 微颔(hàn)
D.掳掠(lǚ) 塌败(tā) 骷髅(lǒu) 孤孀(shuāng)
8、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B.谈笑有鸿儒 鸿:大
C.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
D.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状
【2】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文章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9、在课文《爱莲说》中找出一句骈句: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后那双眼
尤今
①那一年,我读中二。
②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南洋商报辟有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事”。
③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囚禁于文字的十四岁女孩,既爱读、也爱写。握在手中那管笔,仿佛藏着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有着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④一日,鼓起勇气,以“漪佩”为笔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⑤两周过后的一个早上,才迈出房门,便听到爸爸喊道:“过来。”
⑥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漪佩,是你吗?”
⑦爸爸那张脸,好像“发霉面包”,我本能地起着战栗性的惧怕,不敢否认,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是。”
⑧接着下来那一周,信件惊人地多,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的,而是一叠一叠地涌来的,信箱几乎都被撑破了。
⑨爸爸坐在桌边,拆信、读信,然后,成堆成堆地用橡皮筋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
⑩倔强的我,死死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信从十多层楼的垃圾桶掉下去时,发出了闷闷的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股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
⑪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的一道伤痕,连同生命里许多不快乐的事儿,被深深地收藏在记忆的底层里。
⑫事隔多年,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我当时老是担心她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
⑬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她站在垃圾桶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长的脸,满满的都是怨;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睛,如同照明灯一样,为她照亮前面的道路。
⑭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时,这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且,她也正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她自己的孩子哪!
【1】用一句话概括文中的这件往事。
【2】第⑨自然段中,“爸爸坐在桌边,拆信、读信,然后,成堆成堆地用橡皮筋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这句话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
【3】第③自然段可否删去?说说理由。
【4】品味第⑬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睛,如同照明灯一样,为她照亮前面的道路。
【5】读完全文,你认为“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对“爸爸”的做法怎么看?请说说理由。
1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
孙道荣
①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②母亲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③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好像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
④话题总是聊不完的。儿子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像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⑤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⑥大家继续吃饭。儿子突然一拍脑袋,给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笑话一点也不可笑,但我们大人们还是很配合地笑得前仰后合。
⑦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儿子弯腰拣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
⑧大家埋头吃饭,谁搛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
⑨是啊,外面天寒地冻,这么冷的天,难怪饭菜吃着吃着,就凉掉了。
⑩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说着,端起两盆炒菜,走进了厨房。从厨房里传来“兹拉”声。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盆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餐桌旁。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盆热菜,真好吃……
⑾“叮铃铃!”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了起来,“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⑿母亲的饭碗,搁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⒀母亲一次次站起来,是想让我们其他人安安心心地吃顿饭啊。
⒁…………
【1】本文写母亲在吃饭过程中为“我们”做的事情有哪些?(请用三字词语概括)
【2】本文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母亲的形象?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3】你觉得本文主要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4】请在第⒁段省略号处给本文续写一个结尾,来点明文章的主旨。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3月30日晚,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1日下午,30名扑火人员失去联系。4月1日晚,30名失联扑火人员的遗体全部找到,包括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4月4日上午10:30,社会各界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送别牺牲的30位救火英雄。
材料二:2014年以来,我国先后五批迎回589具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让他们可以安眠在祖国的怀抱。4月4日,第六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在异国他乡长眠了60多年志愿军烈士终于回到祖国入土为安。
要求:阅读上述两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