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辩手的他,在反驳对方观点时,旁征博引,强词夺理,赢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
B.随着指挥的手落下,悠扬的乐曲突然戛然而止,而观众们仍然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C.回忆童年时光,老家门前的小河川流不息,人们在河边洗衣、洗菜。
D.江南的暮春,草长莺飞,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如期而至。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壶口瀑布》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在各拉丹冬的生活遭遇及所见所感,表达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景仰和崇拜之情。
C. 《登勃朗峰》通过记述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抒发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 《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以第二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丽江的情感。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辈(háng) 归省(shěng) 撺掇(cuān) 凫水(fú)
B. 欺侮(wǔ) 糜子(mí) 脑畔(pàn) 怅惘(wǎng)
C. 斡旋(wò) 晦暗(huì) 亢奋(kàng) 连翘(qiáo)
D. 羁绊(pàn) 磅礴(bó) 褪色(tuì) 闭塞 (sāi)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B.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D.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把”“称”“叱”“牵”四个动词,简洁有力地写出宫使如狼似虎般蛮横掠夺的情景。
C.“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刻画出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卖炭途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人苦。
【2】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6、古诗文默写
(1)关关睢鸠,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饮酒》中描写诗人不受尘俗烦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今天,我们都应有忧患意识,就像孟子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
(5)《卖炭翁》中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4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七千多字。
B、傅雷教导傅聪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钢琴家,终为音乐家。
C、傅雷教育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D、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随意、遇困境不气馁。
(2)《傅雷家书》是一本书信集,由傅雷写给儿子的很多信构成。关于写这些信的目的,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曾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我想时刻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做一个“……的艺术家”。
(3)品语言
《傅雷家书》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文中的名言警句充满了生活哲理,请从下面备选的句子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加以品析。
A.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B.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会越来越坚强的。
C.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我选择_______ 句,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读节选,完成习题
音乐院长说你的演秦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河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
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眼前你感到的还不过是技巧与理想的矛盾,将来你还有反复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与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别担心,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d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d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惟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地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
(节选自《傅雷家书》1955年1月26日)
①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说傅聪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请结合划线句子,傅雷这么说有什么用意?
②你对"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这句话是怎样理懈的?
③文中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古诗句来展示黄河、长江磅璃的气势,你能再补充一句描写黄河或长江的古诗句吗? 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描写黄河:
描写长江:
8、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⑵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⑶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⑷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⑸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 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⑹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 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 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女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 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 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⑺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好处?
【2】第①段“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中加点词语形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结合第⑥段内容,具体说明该段的说明顺序。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好的书籍,就像一棵不老的常春藤,永远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妤的书籍,就像不谢的鲜花,永远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请以“我记忆中的那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本人的姓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