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表意十分丰富,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垂髫”也指“童年”,“夫妻”又称“伉俪”,“汗青”也指“史册”等。
B.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C.“金榜”是科举时代殿试录取的榜,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中者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
D.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过后是“谷雨”。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节那天,她献上一曲《奉献》,唱得栩栩如生。
B.孙老师在修改作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妙手回春的老师。
C.我们的老师工作认真负责,真是吹毛求疵。
D.这两幅画倒是铢两悉称,很难分出谁优谁劣来。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________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 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 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C. 悠扬 宛转 沉静 自失 消失
D. 宛转 悠扬 愉快 自失 弥散
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沪昆高铁开通后,从昆明到上海的时间大约需要12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三倍。
B.本酒店为入住客人提供免费停车位,不承担遗失和损坏等民事责任。
C.6月5日,中国选手马龙在2017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中,以4:3的比分打败对手,再次蝉联冠军。
D.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宜宾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野老歌
(唐)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倚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①。
西江贾客②珠百斛③,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释)①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②贾客:商人。③斛: hú,容量单位。
这首诗刻画了老农怎样的形象?请结合画线句中的具体词语简要分析。
6、古诗文默写。
(1)青青子衿,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游鱼的数量和形神姿态,也从侧面生动传神地写出潭水的澄澈透明。
(6)《小石潭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游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写小石潭西南方溪水曲折而又时隐时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凸显出小石潭环境清冷使人内心忧伤凄凉的特点。
7、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静些,表情自然会和缓。
这段文字出自《_____》,作者_________。这段文字中所写的“你”是指_____。“你”是一个_____大师。作者曾告诉儿子学习不仅仅在音乐方面,还要在行为、礼节方面多加注意,这段文字是从_____、 ______方面告诫儿子的。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巷空屋
①光阴真是弹指间,自己已是将近半百的人了。青丝添进了白发,不觉已不再年轻。童年的小巷已成了老巷,那个曾三世同堂的老屋亦成了萧寂无人的一座空院落。老巷空屋中的人家搬走的搬走,离开的离开,像散了场的戏,在四月春里,余下一座空台,独自品味着戏散的荒凉。
②小的时候,西巷口的马三奶奶也就是四十几岁的模样。而现在,这条小巷里,和爷爷奶奶同辈的那些老人,几乎都没了。只剩下九十来岁的她还守着那份残旧、简单的家业。寸草枯荣,岁岁春秋,几十年,几代人,添了减、减了添,续衍生息着。只,老屋不变。
③小巷的黄昏,曾经是最热闹的。在那个家家都三四个孩子的年代,小巷就是孩子们的天下。那声声熟悉的吆喝,和着黄昏里的那丝凉。暮色里,氤氲着童趣不肯散去。
④经过老屋,丝丝的风吹得墙头上几蓬衰草在摇动。爷爷奶奶都离开快三十年了,人去屋空,也很少有人来光顾。只留下一抹孤荒的色调晕染着残檐断瓦。似乎,没落的不止是残颓欲倒的老屋和悲悲喜喜的那些旧日月。我还怕这生养自己的地方,无人再想起了。
⑤轻推开老院斑驳的大门,岁月的封尘,丝丝拂散开去。往事一点一点,从没过记忆的荒草里挤出来。扶一把矮了的土墙,可情思却从这里悄悄滋长,越来越高,像儿时漫过水岸的青蒲草,疯了似的招摇。有血一样热的东西,穿透掌心,震颤心房。
⑥在那个少吃少穿少用的年代,家里能吃饱,能穿暖就不错了。也就是那么苦的年月,总有几分永远也不能压到箱底的甜馨,会时不时地泛在胸口。似乎这个世上,再没有什么能抵了那滋味。从小就和奶奶生活在一个院,哭哭笑笑,打打闹闹,都是在她温暖眼神的呵护下过来的。奶奶总会省出几分钱给我去买零食,过年过节亲戚们送的点心糖果,她从不舍得吃,总会留给我。可以说,在老屋,有奶奶宽仁的庇佑,我的童年是享了福的。
⑦少不识愁,那个时候更读不懂她们眼底的艰辛和无奈。却总感觉,那些个浆洗缝补的苦日子,总是被奶奶一头银白的发丝漂得如雪一样静谧。素麻纸的窗户,似乎也被映的很白。有梦初醒,炕上佝偻的背影总在灯影下晃着……那个瘦小精干的老人,慈爱宽厚,从不言苦,从不与人争执。她儿女子孙一大片,勤俭持家,日子总是苦中有甜,融融洽洽。人,是一条巷里出了名的好人;家,也是邻居眼里羡慕的好人家。
⑧爷爷倒是个不爱操心、不爱说话又颇有些心思的人。生产队那会,他是个车把式,给队里饲喂牲口,开春犁地,秋后交粮,只管他的那些事。爷爷一到冬天就常咳嗽,那咳声似能惊醒五更天的星月,使它们在冬夜的清寒里眨巴着眼晴。我,便给他捣捣背,一通咳声过后,他就不再睡了。我和星月却都瞌睡了,只剩下搁在炕沿边上的烟锅,“叭嗒、叭嗒”星点的火,欲点破黎明。
⑨这一切,似乎就那么清晰可见,却又飘渺无痕。似乎就在眼前,却又总是触之不及。
⑩篱笆墙上的那些藤蔓,青了黄了,黄了又青。几十年的岁月,也不知它记下了多少。我想遍寻,顺着它的青花,顺着它的茎蔓或黄叶,去寻回这个地方晨暮里的炊烟,昏灯下的欢声笑语……
⑪小径上的砾石,如同老屋的年龄,它们是否会记得这小院的寒来暑往,雨雪风花?那些椭圆小石还深嵌着,丝纹未动,隐约硌着儿时脚板的痛。木格子窗已是染满了岁月之痕,昔日的温度似乎还糊裱在发黄的麻纸上,未冷。
⑫堂门上的木门栓,锁着一屋空荡的埃尘。人事尽散,不知道它苍老的心还能否载得动守候的寂寞?挂在墙角的刀镰,锈色掩盖了往日清明的眸光。可在堂前低徊的花影月色,还能等得回那栓门的声响吗?还照得见所有的过往吗?那被风雨洗残的檐角,还在拼命用肩膀抵挡时间的消磨。想守住老屋的每根骨头,每片血肉,甚至每寸呼吸。
⑬轻关上老院沧桑而坚固的大门,门上的铁铺首碰撞出驼铃般的声响,在这温暖的春日午后,声声叩击着我的思绪,久久不散。
⑭是梦,是记忆,还是藏在心里的一个念想?每当看到老屋,总有说不出的感触在叩动心弦。我想记住它的年年岁岁,分分秒秒,和它给予我的万种思牵。我想用四月春的平仄,婉约它眼角的沧桑,吟咏它眼梢间曾流转的那些温柔。
⑮转过巷口,惊起一从觅食的麻雀,我也如梦初醒般循迹望去,天依旧那么蓝,同小时候一样。
【1】第①段说老巷空屋“像散了场的戏”。阅读文章,请你说说老巷空屋曾经上演了哪些“戏”。
【2】文章第⑫段中,作者描写“空屋”时选取了许多“物”。请选择其中一个,说一说作者选择此物寄予了怎样的情思。
【3】阅读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情思的。
【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请写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9、作文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严华经》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路遥《平凡的世界》
以“________的世界”为题写—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