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志怪者也 B. 策之不以其道
C. 虽有至道 D. 不独亲其亲
2、对下面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年岁已老,一是劳动的艰辛;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烧炭工作环境的恶劣。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运用环境描写,通过“衣正单”与“愿天寒”的矛盾,深刻表现了卖炭翁极其困苦的生活处境。“可怜”二字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表达了对人物的深切同情。
C.“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D.这首诗真实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典型地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特点;诗歌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叙事简洁完整,语言平易通俗。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缭绕/嘹亮 蠕动/相濡以沫 豪气干云/埋头苦干
B.拾掇/拾级 诏书/昭告天下 志同道合/博闻强识
C.缅怀/腼腆 默契/提纲挈领 曲径通幽/曲高和寡
D.妩媚/芜湖 横幅/蛮横无理 半身不遂/遂心如意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事、记物,可以记山水地理、记风土人情,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
B.《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小说使用纯熟的白话文描写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透过生活细事揭示“士人”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语言庄谐杂出,令人赞叹。
C.《诗经》最初称《诗》,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指“国风”,是各地的民歌,为贵族文人所作。
D.日常交往中,当有人向我们提问、建议或质疑,采取恰当的方式作出回应,就是应对。做好应对首先要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我们学过元方的有理有据的反击,便是巧妙应对的典型。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主人公自己的一片情思。
B.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意中人的思念之情;第四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地自我祝愿。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主人公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了青年男子求之不得的苦闷、哀怨的场面。
【2】作者以“雎鸠”起兴,你猜想一下“雎鸠”该有哪些品质。
6、诗文名句默写。
(1)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
(3)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_____________。
(4)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体现的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济世情怀,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7、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当保尔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割开颈部,切除一侧的副甲状腺时,死神的黑翅膀曾经碰过他三次。但保尔的生命力十分顽强。每次,经过几个小时提心吊胆的等待之后,达雅总是发现丈夫尽管脸色如同死人般惨白,可是毕竟还活着,而且跟往常一样镇定和蔼。
“别担心,亲爱的。要我进棺材可没那么容易。我还要活下去,而且要大干一场,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结论捣捣乱。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硬说我百分之百地丧失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咱们还是走着瞧吧。”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重返新生活建设者的行列。
(1)以上选段出自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该书中的主人公保尔因 而在12岁的时侯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做起了童工,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 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2)该选段写的是主人公因伤病接受手术时的情景,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文中“一条道路”具体指的是什么?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心事
王伟锋
老太太这次住院,是因为对窗的两只猫。
两只小猫,相互依偎,趴卧在对面六楼的窗沿上。
老太太揉揉眼睛,没错儿,是两只小猫,猫耳朵支楞着,像是在倾听楼下的什么动静。几个小时过去,它们依然趴在窗沿上,一动不动。这让老太太感到好奇。
老太太是早上在客厅看电视时偶然望见这两只小猫的。说是在看电视,其实差不多只是听了。老太太守寡多年,将儿子拉扯大,常年累月的操劳,眼睛早早就不行了,看东西总像隔了层什么。用老太太的话说是:我与这个世界,隔着一层毛玻璃。幽默归幽默,毛玻璃之外的现实世界依然是坚硬的。
中午,外面起风了。风很大,在楼宇间穿梭,发出时而低沉时而尖利的呜呜声。老太太赶紧上阳台收拾衣物,把窗子都关严实。
这么大的风,两只小猫怎么样了?老太太不时朝对窗张望。两只小猫仍然趴在窗沿上,几乎半个身子探了出来。万一,风把猫刮下楼——老太太心里不由打了个寒战。
她甚至感觉听到了猫的叫声,在风声中微弱、凄然而又无助,一声一声,如百爪挠心,挠得老太太站起来又坐下去。终于,她下决心给儿子打个电话。
电话接通,儿子觉得意外,母亲很少在上班时给他打电话,他警觉地问出了什么事。老太太怕儿子担心,装作很随意的样子说起了对窗的两只猫。
几番对话下来,儿子释然了,又觉得莫名其妙:“什么猫啊狗的,我一上午忙得够呛,资料还没整理完呢。老妈,你真没其他事?有事你别瞒着我。”
老太太无语,挂断了电话。但她越想越坐不住,打开防盗门下楼——得想办法提醒一下对窗。
就是在下楼时,一心想着猫的老太太不慎滑倒,摔了下去……
好在伤得不重,右腿轻度骨折。
儿子赶到医院时,老太太已经被邻居送进医院,打上了厚厚的石膏和绷带,躺在病床上哼哼。
看着匆匆赶来的儿子,老太太满心的歉意。但还是忍不住说了猫的事,坚持要儿子回去一趟,提醒一下对窗。
儿子了解母亲,母亲善良,见不得别人受难,今天要不把这件事了了,老太太怕是要睡不着觉了。
儿子叹了口气,让母亲放心,打车回家,爬上对面的六楼敲响了厚重的防盗门。
很长时间,不见开门。对门倒是有人出来,儿子硬着头皮说出事情原委,那人说,里面住着一位老人,是自己一个人住,平常这个时间肯定在家的。
儿子心里突然有不好的预感。他下楼找到物业,给老人打电话,但电话始终没人接。
还好,物业有老人女儿的电话,女儿一听也急了,但人在外地,就在电话里千恩万谢地拜托物业报警,说自己尽快赶来。
警察打开门进去,众人这才发现,老人倒在卫生间里。白瓷砖上是一滩暗红的血迹。人已昏迷,所幸尚有呼吸。
老人被送上救护车后,儿子忽然记起两只猫的事,走进阳台,一望不禁哑然失笑。
哪里是两只猫,分明是一双鞋子。包着卫生纸的鞋帮高高竖起,可不就是像猫的两只耳朵嘛!
回到医院已是夜半时分,儿子轻手轻脚走进母亲病房,替她掖了下被角。老太太忽地睁开眼睛,盯着儿子。
儿子将手机伸到老太太面前,屏幕上,是两只雪白的猫在沙发上嬉戏,亲密无间。
老太太满意地笑了,顿觉困意来袭,忘却腿上的疼痛,打了个大哈欠,很快便响起了均匀的鼾声。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24期,有删改)
【1】文章以“母亲的心事”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2】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风很大,在楼宇间穿梭,发出时而低沉时而尖利的呜呜声。
【3】“哪里是两只猫,分明是一双鞋子”,在这一真相揭示之前文章已埋下伏笔,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4】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萨克雷
读了以上的材料后,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把它分享出来。
要求:①标题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