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螺蛳粉是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吃,其臭味的来源之一是半胱氨酸(化学式为),它能分解出具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下列关于半胱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半胱氨酸是混合物
B.半胱氨酸是由、
、
、
、
五种元素组成的
C.半胱氨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
D.半胱氨酸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
2、如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与不足量O2反应时可生成乙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转化①和转化②都属于化合反应
D.丙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4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春节,燃放鞭炮
B.夏天,菜地锄草
C.秋天,沙雅的胡杨树叶飘落
D.冬季,塔里木河水结冰
4、对于2CuO+C2Cu+CO2↑的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在该反应中表现出了还原性
B.CuO 在反应中提供氧,发生了氧化反应
C.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CO2的质量
D.该反应中只有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 | B.向盛有硝酸铜和硝酸银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渐加入镁粉 | C.向等浓度、等质量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铝和镁 | D.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加热 |
A.A
B.B
C.C
D.D
6、某同学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实验现象与结论错误的为
A.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为烧杯甲中的液体变红色
B.该实验观察到烧杯乙中的液体不变色
C.该实验说明浓氨水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而蒸馏水和酚酞溶液中的分子不运动
D.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7、从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中可以回收银和铜,其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Ⅰ、Ⅱ、Ⅲ中均涉及过滤操作
B.步骤Ⅰ、Ⅱ、Ⅲ中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
C.溶液甲是硝酸铜溶液
D.若金属M是锌时,溶液乙的质量小于溶液甲
8、将24g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CuO,充分反应后,得到CO2的总质量为36g,则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
A.17.5%
B.21%
C.66.7%
D.87.5%
9、下列物质转化过程,可以通过分解反应一步实现的是
A.CaO→Ca(OH)2
B.Mg→MgO
C.CaCO3→CO2
D.CuO→Cu
10、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A.FeCl3、KOH、NaCl、Ba(NO3)2
B.Na2CO3、BaCl2、NaNO3、稀HCl
C.Na2SO4、Ba(OH)2、NaOH、稀HNO3
D.BaCl2、NaOH、MgSO4、HNO3
11、密闭容器中有物质甲、乙、丙、丁,其有关反应数据如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8 | 1 | 36 | 10 |
反应后质量(g) | x | 20 | 0 | 31 |
A.表中x=0
B.该反应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C.甲可能是催化剂
D.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比为乙:丁=20:31
12、制取与储存氢气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如图是制取与储存氢气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已知MgH2 + 2HCl = MgCl2 + 2H2↑)
A.理论上,制氢过程中无需再补充ZnFe2O4
B.反应Ⅲ中氩气用作保护气
C.该循环制氢过程中,不断被消耗的物质是H2O
D.反应Ⅱ产生的H2和反应Ⅲ所得MgH2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H2质量相等
13、实验探究是研究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 B | C | D |
实验方案 | ||||
实验目的 | 比较铁、铜、银三种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探究温度对燃烧 的影响 | 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 分解速率的影响 | 证明CO2的密度 比空气大 |
A.A
B.B
C.C
D.D
14、铷原子钟是我国北斗卫星的“心脏”,铷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铷元素的符号为R
B.铷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D.铷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7
15、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模型正确的是
A.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 B.物质的分类 | C.空气的组成 | D.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
A.A
B.B
C.C
D.D
16、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一定量的硫在盛有足量氧气的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熄灭后冷却至室温
B.少量的红磷在盛有一定量空气的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熄灭后冷却至室温
C.足量的铁在盛有一定量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至熄灭,并冷却至室温
D.足量的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
17、下列各组物质是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水、空气
B.氮气、氯酸钾、煤
C.可燃冰、干冰、冰水混合物
D.石墨、熟石灰、石油
18、碳元素与氧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
C.核电荷数不同
D.中子数不同
19、下列有关化学符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H2O;②2H+;③O2-;④;⑤
A.①②中数字“2”的意义相同
B.①⑤的质子数相同
C.③④中数字“2”的意义相同
D.③⑤的电子数相同
20、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作燃料
B.氧气:保存食品
C.金刚石:切割玻璃
D.氦气:充填飞艇
21、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用黄铜片和纯铜片互相刻划,纯铜片上有痕迹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使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D.木炭与氧化铜共热时﹐黑色粉末逐渐变成了红色
2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电子层数
B.最外层电子数
C.质子数
D.中子数
23、区分下列各种物质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 需区分的物质 | 实验方法 |
A | 纯金和黄铜 | 观察颜色 |
B | 二氧化碳和氮气 | 伸入燃着的木条 |
C | 氧化铜和炭粉 | 在空气中加热 |
D | 铝片和锌片 | 硫酸铜溶液 |
A.A
B.B
C.C
D.D
24、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明矾,可吸附除去水中的钙、镁离子
B.加活性炭可吸附色素和异味,此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
C.园林节水:改喷灌为大水漫灌
D.家庭节水:用流动水洗衣服
25、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A.稀有气体、液氧
B.冰水混合物、海水
C.五氧化二磷、纯净的空气
D.澄清的石灰水、清澈的泉水
26、下列物质,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硫酸(H2SO4)中都含有( )
A.氧元素
B.氧分子
C.氧离子
D.氧气
27、如图是实验室常用仪器,据图回答问题:
(1)取用粉末状固体应选用的仪器是 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2)量取5mL水,需要选择的仪器是 ___,在量液时,量筒须放平。如果该同学采用俯视的方法读数,他取出的比5mL ___(填“多”或“少”)。
(3)现有100mL的水,欲给其加热,除了需要带铁圈的铁架台,石棉网之外,还需要上述仪器中的 ___,加热时要利用火焰的 ___部分(填“外焰”、“内焰”或“焰心”)。如果酒精灯内酒精过少,添加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___。
28、日常用水需在自来水厂经过沉降、过滤、吸附、消毒等处理后才会送入居民家中。
(1)对天然水的过滤处理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___。
(3)日常生活中,硬水的使用产生很多麻烦,可以用________来进行检验。
(4)家庭生活中可以通过________方法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29、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CH3OH),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1)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填“分子”或“原子”);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中,其分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丙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0、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1)下列净水方法中,通常用于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是_____,净水程度最高的是______。
A. 过滤 B. 煮沸 C. 蒸馏 D. 吸附
(2)自来水厂常用二氧化氯(ClO2)消毒,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3)自来水中含有少量Ca(HCO3)2等可溶性化合物,烧水时Ca(HCO3)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壶中出现水垢的原因之一。请写出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为了探究水的组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根据现象回答:
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B为电源的_______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此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5)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常用_________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___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6)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 工业废水需处理达标后排放
C. 使用含磷洗衣粉 D.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31、二氧化碳不能溶于水。_____(判断对错)
32、说水资源丰富是因为________,说水资源缺乏是因为 ________.
33、请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的含义:
(1)4个氧原子_______________。
(2)+4价氮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
(3)保持二氧化碳分子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_________。
34、如图中,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试回答:
(1)A、B. 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写字母编号)
(2)A和B两种粒子的________________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它们容易____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C所表示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填“原子”或“阳离子”或“阴离子”)。
35、请仔细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你可得到:同一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的变化规律是 .
(2)已知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可发生化学反应.甲、乙两同学对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不同观点.甲同学认为生成物为CuSO4和H2O,乙同学认为生成物为CuSO4、SO2和H2O.请结合信息书写出你认为正确的反应方程式 ,被还原的物质是 .
36、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
(1)Ca2+_______;
(2)O2________;
(3)2H_________.
(4)______
37、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实验室常用装置C代替B制取气体,装置C的优点是 。
A.方便操作
B.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可控制反应的速率
(4)如果实验室用B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欲验证制得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应在装置D中盛放_______(填试剂名称),并把气体从_______端(填“①”或“②”)通入。
(5)用E收集二氧化碳,从③端通入,请把装置图补画齐全_____。
38、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下图中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均为教材图示,现有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1)A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等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__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
(2)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B、D两个实验说明质量不守恒”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B、D两个实验的原因。你认为要用如图B装置继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若药品不变改变装置的方法是____;若装置不变,改变药品,可选用的一组药品是____(举一列)。
(3)写出实验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实验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老师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上烧杯,请根据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
(2)罩上烧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4)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 ③_______________;
(5)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0、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原因是什么?
(2)烧杯中水的作用是什么?(写出两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