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化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埃及——儒略历 B.古代印度——佛教
C.古代希腊——大竞技场 D.古代罗马——《掷铁饼者》
2、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的时间及标志是( )
A.汉朝 西域都护的设置
B.元朝 澎湖巡检司的设置
C.元朝 宣政院的设置
D.清朝 驻藏大臣的设置
3、“天才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这位伟大的发明家通过自己的辛勤创造,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发明大王”,他是( )
A.爱迪生
B.爱因斯坦
C.牛顿
D.大久保利通
4、英国人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说:“随着这一战,我们也就站在了西方世界的门坎上面,在这个世界之内,希腊人的智慧为后来的诸国,奠定了立国的基础.”文中“这一战”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它是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在世界古代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请你判断,“这一战”是
A.希波战争
B.布匿战争
C.罗马内战
D.十字军东征
5、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西传
C.改造0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入欧洲
D.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6、下图是对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图解,下列选项中描述正确的是( )
A.庄园以农业为主
B.庄园以城市为基础
C.庄园拥有自治的权力
D.手工工匠和商人是主要居民
7、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和经好望角制东欧印度群岛的航线,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亚当·斯密所说的“最伟大的事件”是指( )
A.文艺复兴
B.殖民扩张
C.新航路开辟
D.提出地圆说
8、下图内容摘自19世纪中期的某一文献,根据内容判断应出自于( )
“工人阶级的问题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如何改变不公平的现状” |
A.《独立宣言》
B.《共产党宣言》
C.《人权宣言》
D.《北大西洋公约》
9、某兴趣学习小组在进行历史人物专题的探究时,按照人物的贡献进行了如下分类,其中正确的是( )
A.促进科技进步:瓦特、卡尔·本茨
B.促进思想解放:但丁、麦哲伦
C.领导工人运动:马克思、章西女王
D.追求民族独立:华盛顿、亚历山大二世
10、下边大事年表揭示了14-17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主题是
A.欧洲的社会转型
B.欧洲的思想解放
C.欧洲的革命运动
D.欧洲与世界的联系
11、罪恶的"三角贸易"给非洲带来的后果是
A. 使非洲丧失了一亿多人口
B. 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C. 使非洲人见识大增
D. 减轻了非洲人口压力
12、“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城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这一论述中的“它”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工业革命
D.光荣革命
13、如果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有权利处罚这些侵犯领主利益行为的机构是( )
A. 国家法院 B. 庄园法庭 C. 元老院 D. 领主
14、历史遗迹见证了古代人类文明。代表古埃及文明成就的是(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
C.帕特农神庙遗址
D.长城(局部)
15、“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十之八九,也绝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至于苏维埃式的经济体系,就更不可能与世界资本主义匹敌,对后者构成任何真正的威胁。”材料意在强调
A.经济大危机为希特勒上台提供可乘之机
B.罗斯福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临危受命
C.苏联模式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造成威胁
D.经济大危机影响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
16、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一条款损坏了中国的( )
A.司法权
B.货币权
C.关税自主权
D.内河航运权
17、《全球通史)写道:“英国几乎有半个世纪没有平静下来直到1688年的所谓光荣革命时为止。”他描述的是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
B.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与北美殖民地的战争
18、“14世纪,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了,人文主义开路、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相继取得了璀璨而辉煌的成就,群星闪烁,灿若霓虹。”下列有关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叙述,你认为有误的一项是
A.“由信仰、幻想、幼稚和偏见织成的神学面纱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了。”
B.运动的目的是重新学习和宣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让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
C.莎士比亚赞扬人性高贵,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
D.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9、1831年,英国《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生活水平的提高
20、学会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与“南美的解放者”这一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人物是( )
A.克伦威尔
B.罗伯斯庇尔
C.玻利瓦尔
D.亚历山大二世
21、在下图方框中填出:(填字母代号)
A.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的地点 B.麦哲伦海峡
22、公元前_________,乔达摩•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了佛教;_________ 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
23、英国通过一系列战争获得大片殖民地,自诩为“_________”;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是_________和圣马丁。
24、《拿破仑法典》又称________
2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设置_________________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清朝时,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_________________,管辖新疆地。
26、完善下列表格内容:
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时间 | 国际关系格局 | 形成标志 | 维护工具 |
20世纪20年代--二战前 | A |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 国际联盟 |
B | 两极格局 | 雅尔塔会议 | 联合国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 | 多极化趋势 | C | 联合国 |
27、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力的战略支撑。
(1)英国机械师______,改进蒸汽机。为机器大生产奠定了基础,使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_______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_______ 成功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给中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并惠及世界,被誉为“东方魔稻”。
28、意大利诗人________被誉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探寻新航路过程中,________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亚洲印度。
29、英国的_____和法国的路易十六在本国革命中均被送上了断头台。
30、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意将空格补充完整。
重视三农,关乎民生大计,安徽是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皖南的农作物种植以 为主,后来小麦的种植也得到推广。
(2)1882年被称为“万货之会”的 被辟为米市,安徽近代商业也缓慢发展起来。
(3)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 ,吹响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号角。
31、和平与发展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全人类的热切期盼。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它的导火索是什么?
(2)一战后形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
(4)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次世界大战对我们有何启示?
32、科技革命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
【科技助推发展】
材料一 到了工业革命差不多结束的时候, 英国在当时煤的产量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二,铁的产量占了二分之一,棉织品的产量是整个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加在一起的总和。
(1)材料一反映了工业革命在经济方面带给英国的主要变化是什么?在这一变化下,英国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科技激化矛盾】
材料二 机器的采用,把大量的小手工业者驱入无产阶级队伍,而工厂所吸收的工人却在相对地减少,结果造成经常的失业大军,马克思称之为相对人口过剩或产业后备军。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和廉价童工、女工的使用,使工人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在1839年英国42万纺织工业工人中,成年男子不到1/4,而妇女占242,000人,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者超过80,000人。”工人队伍中女工和童工比重的增大,意味着工人平均工资的下降。以棉纺业为例,“1806年女工的平均工资比男工低63%强,童工的工资更少。”
——刘淑兰《英国产业革命史》
(2)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下层人民的民生却日益恶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造成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
【科技带来困扰】
材料三 近年来“雾霾”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一项调查显示近年“两会”民众最关注环保问题。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成为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3)材料反映了当前中国面临着什么问题?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发展经济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3、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有哪些?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对俄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两次改革的性质有何不同?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7世纪中期的一次改革。他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科举制……
一一人教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1)根据材料一,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作什么?
(2)材料一中的这次改革的时间是哪一年?主持这次改革的天皇是谁?
(3)这次改革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此次改革仿效的中国什么时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