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前线情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 “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 “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排斥劣书,倾心好书。_______________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②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③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奔丧(sàng) 差使(chāi) 拣定(jiǎn)
B. 妥帖(tuǒ) 栅栏(zhà) 游逛(guàng)
C. 蹒跚(mǎn) 簌簌(sù) 典质(zhì)
D. 举箸(zhuó) 踌躇(chú) 惦记(diàn)
4、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不匹配的一项是( )
A.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十分诚恳。
C.彭德怀———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5、李清照《渔家傲》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请结合此句内容简要分析。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少壮不努力, 。(汉乐府《长歌行》)
(2)相顾无相识, 。(王绩《野望》)
(3) ,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出因战事连绵,表达对亲人音讯的渴盼,对家人思念的句子是“ , 。”
(6)《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安闲快乐的句子是:
, 。
7、说说《红星照耀中国》这部著作有哪些典型意义。
8、(三)阅读《绣眼与芙蓉》,完成下列小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得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1】请用文中词语,将“我”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整。
欢快 → __________ → 惊奇 → 震撼 → 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着重写了“绣眼”情绪变化的三个阶段,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求,品析下面语句。
(1)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从描写角度)
(2)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从修辞角度)
【4】第⑧段中“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写出了芙蓉毛色鲜艳、模样清秀、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B. 文章中芙蓉安于现状,已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所以绣眼不把它视为知己。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作者对绣眼的喜爱,对芙蓉的谴责。
D. 第⑩段中“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绣眼能够重返大自然,重新回到自由天地的祝愿。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春的味道”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情感鲜明,主题突出,行文有条理;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不得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