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荧屏和银幕,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恰是能够关照自我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B.在演讲比赛中,张明丽的演讲抑扬顿挫、慷慨激昂,赢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C.改革开放初期,朱强离开家乡,单枪匹马地闯深圳,想干出一番惊心动魄的事业来。
D.看到他狰狞凶恶的面孔,听到他不怀好意的冷笑,小思不由自主地向墙角退去。
2、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立春以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C.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比喻)
D. 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拟人)
3、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砂砾 亢奋(kàng) 棹船(zhào) 帷幕(wéi) 戛然而止(jiá)
B.狩猎 偏僻(pì) 两栖(xī) 撺掇(cuān) 风雪载途(zài)
C.宽慰 晦暗(huì) 羁绊(jī) 欺诲(wǔ) 销声匿迹(xiāo)
D.迁徙 斡(wò)旋 枯躁(zào) 陨石(yǔn) 海枯石烂(kū)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潮涨了会退,月满了会亏。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不能期望任何一个特定事物能永恒存在。
B.闻一多先生从唐诗中寻章摘句,潜心研究几年终于写出了《唐诗杂论》。
C.受奔驰女车主事件影响,外资企业业绩下滑,汽车制造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影响巨大。
D.蒙古族人民一向热情奔放,他们在竞技场上威武勇敢,气冲斗牛。
5、山行
(唐)项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枥,同“栎”,落叶乔木。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有景,有人,有村落,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
B.颔联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的寻常事物,写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村人农事的繁忙,展现了农村丰收的盛景。
D.诗歌构思奇巧,围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诗人在村里村外的见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填空。
(1)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重岩叠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4)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的意思是 , 诗人借这两句喻 。
7、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节选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她好容易才认出这个硬叫花子的人是保尔。一身破烂不堪的衣服,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有洗了——保尔就这副模样站在她面前。只有那一双眼睛,还同从前一样,炯炯发光。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像流浪汉一样衣衫褴褛的小伙子,不久以前还是她热恋的人。
保尔为什么会以“这副模样”出现在“她”的面前?请概括作答。
8、
背影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áng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1】按要求填空
①满院(lángjí)__________(根据拼音写汉字)②栅栏外( )(给加点词注音)
【2】第⑥段写了一件什么事?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写背影的?为什么这样写?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下面是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的几句话:“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9、文题:请以“推开窗,阳光正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以上。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