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 ( )
A. 芦荟(huì) 匿名(nì) 铮亮(cèng) 文绉绉(zhōu)
B. 诘责(jié) 解剖(pāo) 胡髭(zì) 黯然失色(àn)
C. 滞留(zhì) 瀚海(hàn) 鬈发(zī) 颔首低眉(hàn)
D. 不逊(xùn) 眼翳(yì) 禁锢(gùi) 广袤无垠(mào)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一个芸芸众生,虽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B. 得到朋友的鼓励与支持,她勇敢地走向赛场,成为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真是相得益彰啊。
C. 放眼一望,房干山层峦叠嶂、怪石嶙峋,这巧夺天工的美景令人陶醉!
D. 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大事。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雾霭 海棠 赌注 烘烤 人情世故
B.缭原 怅惘 思慕 瞄准 戛然而止
C.辐射 殒石 喧嚷 晦暗 海枯石烂
D.振撼 斡旋 褪色 枯燥 周而复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再次发生,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B.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
C.“勇气号”发回的图片显示火星上有水的证据。
D.临近毕业,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5、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1)上片“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描述。
(2)你能根据下片词人的回答,以及词人的人生经历,概括出这首词包含的情感吗?
6、根据课文默写。
①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 (韩愈《马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韦应物《闻雁》)
③_______________?怅望青田云水遥。 (作者_______________《池鹤》)
④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⑤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⑥_______________ ,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茅盾《白杨礼赞》)
7、阅读《昆虫记》选段,回答问题。
人说,小鸟见到蛇张开的大嘴会吓瘫,看见蛇的凶狠目光会动弹不得,任由对方吞食。许多时候,蝗虫差不多也是这么一种状态。现在它已落入对方威慑的范围。螳螂将两只大弯钩猛压下来,爪子一抓,双锯合拢,夹紧。不幸的蝗虫已无还手之力:它的大颚咬不着螳螂,后腿只是胡乱地蹬踢,它的小命休矣。螳螂收起它的战旗——翅膀,复现常态,开始美餐。
法布尔的《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选文介绍①______的过程,突出它②________特点。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忆大山》
习近平
(1)贾大山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去世以后,在他的家乡正定,在他曾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当代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个虽然著名但并不算高产的作家,在身后能引起不同阶层人士如此强烈的反响,可见贾大山的人格和小说艺术是具有何等的魅力。
(2)1982年早春,我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还在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到正定工作后,更是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让人生发出一种钦敬之情。特别是我们由初次相识到相熟相知以后,他那超常的记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直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3)我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
(4)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他还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儿坐坐。”他边说边往外送,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5)此后的几年里,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
(6)1982年冬,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反复动员劝说下,大山不太愿意地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虽说他的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可当起领导来却不含糊。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常山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的兴建和修复,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复,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
(7)我在正定期间,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得到大山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记得1985年5月我即将调离正定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
(8)我到南方以后,曾经给大山去过几封信,只是大山甘于恬淡寂寞,不喜热闹,未有及时回应。以后我也因工作较忙,很少给他写信了,只是偶尔通个电话,送上衷心的问候和祝愿。我还曾多次让人捎信儿,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到我工作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可他总是说我担子重、工作忙,不愿给我添麻烦。虽然接触联系少了,但我们之间的友情并未随日月流逝而淡漠,他常向与我联系较多的同志探询,密切关注着我的工作情况和动向,我也经常向到南方出差的正定的同志询问他的身体、工作和创作状况。每次见到正定的同志,我都请他们给他带去一些薄礼。每年春节前夕,我总要给他寄上一张贺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的祝愿。
(9)1991年春节,我受正定县委之邀,又一次回到了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三年多的第二故乡——正定。我抽时间专程到家里看望大山,那时他已主动辞去了文化局长职务。他依然那样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依然那样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并依然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坚持着他的小说创作。那年,他还不到50岁,正当精力充沛、创作欲望非常强烈的黄金时期。他告诉我,什么小说在哪个杂志发表了,什么小说被哪几家刊物转载了,正在构思或写着什么,显得非常兴奋。那次相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长谈,便依依惜别了。
(10)1995年深秋,我从一个朋友口中得知大山患病并已做了手术,尽管说手术相当成功,还是给关心他的人们心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我不时打听着他是否康复的消息,但每次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回答:他的病情不见好转,却一天比一天更瘦了。后来,听说他到省四院做了食道扩张治疗,能吃进一些流食了。再后来,听说又不行了,正在北京协和医院做诊断检查。刚好,我那几天正在北京开会,便抽空到医院去看望他。见到他时,眼中的大山早已不是昔日大山的模样,只见他面色憔悴,形体枯槁,蜷缩在病床上不停地咳嗽,只有那两只深深凹陷进去的眼球,还依然闪耀着流动的亮光。他看到我进来,立即挣扎着从床上坐起,紧紧握住我的双手,激动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稍微平静些后,他就给我述说病情的经过。我坐在他的床头,不时说上几句安慰的话,尽管这种语言已显得是那样的苍白和无力。那次见面,我们两人都显得非常激动,因为我知道,恶魔般的细胞,此时已在大山的肝脏、胰脏和腹腔大面积扩散。我不忍心让他在病疼之中再过于激动,为了他能得以适度的平静和休息,我只好起身与他挥泪告别。临走,我告诉他,抽时间我一定再到正定去看他。
(11)1997年2月9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三,我又一次回到正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看望大山。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此时我心中已有一种预感——恐怕大山的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至此,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这时的大山,却显得非常平静,倒是先安慰起我来。我提出再和他照张合影,他笑着说:“我已瘦成这样,不像个人样儿了,叫人看见怪吓人的呀!”
(12)2月21日,在我刚刚离开正定才十来天,突然接到电话告知——著名作家贾大山于1997年2月20日晚因病去世,享年54岁。
(13)噩耗传来,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无奈远隔千里,不能前往,也只能托人代送花圈,以示沉痛悼念了。
(14)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样匆忙,走得是那样悄无声息,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此文发表于《当代人》杂志1998年第7期。选用时有删改。)
【1】文章第1节有哪些作用?
【2】文章中的哪些事例具体表现了贾大山的淡泊名利、体谅他人?
【3】文章7、10、11节的三次流泪有何不同,为什么?
【4】结合全文,完成填空。
明线:相识——相熟——( )——分别——( )——( )
暗线:( )——感激——( )——担心——痛惜——( )
【5】从文中我们可以读出习近平的哪些品格?
9、按要求作文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是记录是表达,读是交流是思考。好的文章百读不厌,往往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使人回味无穷,继而产生新的倾诉欲望。
请回忆你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选择一个道理、一位人物或者一种情感,联系自身认知深入思考,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