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鞍山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防止未成年人不沉迷网游,国家规定:所有网游仅可在规定时间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B.开学前的防疫演习,旨在深化学校的防控意识,培养共同应对疫情威胁的能力。

    C.爱国是检验一个人品格高尚的试金石,也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标准。

    D.广场舞为什么在全国遍地开花?原因之一是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意愿不断增强的结果。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刚才还疯狂得如火如荼的那群孩子们,现在都像泄了气的皮球,躲在一边不吱声了。

    B. 聪明的重庆人因地制宜,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重庆呈现一种独特的美。

    C. 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梁益建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令同行肃然起敬

    D. 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学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切记不要打疲劳战。

    B.青花瓷胎质细腻、釉质温润,不仅是中国古老文化底蕴的象征,还是中国陶瓷史上的杰出代表。

    C.“组队读书”能改变阅读浅层化、碎片化,让人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D.疫苗数量、质量及其接种速度,将促进群体免疫形成时间早日到达。

  •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chāi)(jìn) (è) 张皇失(cuò)

    B. (cuì) 灭(qiān)(jìn) 锐不可(dānɡ)

    C. (sài) (miù) (lì)  颤巍巍(chàn)

    D. 物(zānɡ)晓(fó)  (jiào)然无存(dànɡ)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农家望晴(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翁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注:①秦地:指今陕西关中一带,古属秦。②西风雨:刮西风就下雨。

    1对上面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尝闻”二字开篇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B. “早晚回”即何时回,这一问表现的心情是无可奈何的。

    C. “望”字含义深刻,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

    D.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段,通过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白发老翁如鹤立”这句诗。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

    (1)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3)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5)《使至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简练的笔墨交代了自己奉命出使的地点和事由,单车出行,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

    (6)李白出蜀入楚,写下了《渡荆门送别》,诗中由描写美景转入抒发思乡之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不写自己思念家乡,而写家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遥遥相送。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红楼梦》园林艺术堪称精典,处处精致。元春省亲前,_______(写出为元春省亲而建的园子名称)竣工。贾政带着一众人巡视园子,准备为各处建筑题匾。在园子正门处恰好撞见________(写出姓名),便喝令其相随,并让其题匾以此来试他的诗才。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非文学作品阅读

    改变历史的神奇织物——棉花

    棉花,锦葵科棉属植物,英文名cotton。棉花其实不是“花”,而是花凋谢后的果实——棉桃(也叫棉铃)里保护种子的絮状纤维。这种絮状纤维,经过简单加工后可纺纱织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在我国,拥有悠久种植历史的主要是从西域传入的非洲棉和从印度传入的亚洲棉。而现在我国所种的棉花,99%都是源于美洲中部的陆地棉。

    “木棉”从西来,“吉贝”由南始

    棉花种植历史久远。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A大约于公元3世纪前后,非洲棉传入我国新疆。可能在唐朝时已经通过河西走廊传到黄河流域了。但是,B在唐朝,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珍贵之物。如中唐时,贾昌(人名)“行都市间,见有卖白衫白叠布,行邻比廛间。有人禳病,法用帛布一匹,持重价不克致,竟以幞头罗代之”。由此可见由棉布织成的“白叠布”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以致“(1)持重价不克致”。

    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奖励农桑”,推动了非洲棉在我国的种植。公元1273年,元朝颁布《农桑辑要》一书,内有“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木土无异,二方之民,(2)深荷其利。”这里的“木棉”指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棉花”。

    亚洲棉原产印度,1928年,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支达佛发现了距今4500年的棉布标本。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棉花和棉布传播到了地中海一带,欧洲人形象地称棉花为“植物中的羔羊”。C与此同时,亚洲棉也从印度河流域向东传播,经越南、柬埔寨等地传到中国。到了西汉以后,关于海南岛民用棉花织布的记载就不绝于书了。西汉时,棉花经海南岛慢慢传至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等地,但直到宋代才推广到长江流域。明太祖朱元璋以法令的形式强行推种棉花:“凡民田五亩到十亩,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植棉成为国家战略。明万历二年嘉定城修的西门外高义桥上有副楹联:“西成万户稻梁入,东望千艘吉贝(吉贝,古印度文棉花的音译)来。”将棉花种植提到和水稻种植相同的高度。

    十九世纪末,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一带高原地区的陆地棉传入我国。该棉种产量更高,棉花纤维质量更好,我国普遍改种该种棉花,棉花种植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黄婆婆”到“南京布”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这首民谣中的“黄婆婆”,就是中国棉纺织发展历史中的重量级人物黄道婆。黄道婆(1245-1330年),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徐汇区)人。她在海南岛向当地黎族人民学会了精良的棉纺织技术,又把这种技术带了回来,并进行了改良,后来传遍整个江南。元、明、清三代约600年,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独步全国,其产品远销各地,有“(4)衣被天下”之称。据学者估计,明清两代松江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大约占其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年产棉布4000万匹以上。不仅松江府,苏州、杭州、常州、镇江、嘉兴、湖州等周边地区也都得此泽福,“(3)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松江棉织品还大量销往欧洲等地。世界近代贸易史上鼎鼎大名的“南京布”,指的就是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广大地区生产的棉布——当然松江最为重要。1786年,“南京布”的外销量达37.202万匹;1795年,出口增加到100.5万匹。最高的年份是1819年,多达330多万匹。

    据说“南京布”带有淡淡的紫色,所以也称“南京紫花布”。“南京紫花布”远销欧洲,因为轻薄透气,亲肤性强,广受欢迎。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笔下的“小资”女人包法利夫人,穿着南京布的裙子;而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则穿过“南京紫花布”的裤子。

    (选自《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有改动)

    (注释)①廛(chán):街市。②幞(fú)头:古代男子的一种头巾。

    父母带领小绍和小兴去新疆游学,打卡位于乌鲁木齐的“中国棉花博物馆”。

    【1】小兴刚小学毕业,有些文字他看不太明白,请帮他解释下面(1)(2)(3)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并完成第(4)题。

    (1)重价不克致__________     

    (2)深其利__________

    (3)此女红末业__________

    (4)关于“衣被天下”中的“被”字,姐姐小绍查阅词典,她觉得下面A、B两项最有可能但又难以判断,请你帮她选出正确的一项,并解释“衣被天下”在文中的意思。

    A.bèi,及,遍及。《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于流沙(沙漠)。”

    B.p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史记·绛侯周勃列传》:“军士吏~甲。”

    我选择: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馆中配有讲解,小兴弟弟也想尝试。请你依据文本,帮他拟写关于“南京紫花布”的说明文字,要求说明对象特征鲜明,文从字顺,并至少能运用一种说明方法。

    【3】在“种植史”展厅中,他们见到了很多史料。小绍姐姐想起自己做攻略时找到的下面甲乙两则资料,觉得可以作为补充。你觉得它们可以分别作为文中画线的ABC三处文字中哪两处的补充?

    (甲)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籍《尚书·禹贡》中说:“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这里所说的“岛夷”,指海南岛的居民;“卉服”,通常被认为是用棉布做的衣服。

    (乙)不少诗人留下了吟诵这种物品的诗句,如杜甫:“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氍巾”。

    甲段:__________。乙段:__________

    【4】恰逢馆中举行“棉花代言人”投票活动。弟弟和姐姐分别支持黄道婆和卢廷兰,二人相持不下。请你做个裁判,并从精神品质和所作贡献两方面给出理由。可参考文本和所给材料,但不能照搬。

    (材料一)

    卢廷兰,明代桃源(今泗阳县)人。于科举文章之外喜读《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古代科学类书籍。曾在赴乡试后参观南京织坊。卢廷兰见到十个工人操纵一台织机,便笑说:“君等如是操纵,无乃太拙乎?”机工当即向他请教,卢廷兰便为他们重新设计,改进织锦工艺,以一人的十指代十人。他还按所织花纹编写歌谣,让机工边唱边操作,便于记忆。卢廷兰的名声很快传扬开去,织坊争相延聘。卢廷兰落第后长期在江南指导丝织工作,改革工艺,后卒于南京。江南机坊多设像祭祀,奉其为“卢祖”。

    (材料来源:“头条百科”、“卢廷兰——泗阳明代人物专题”)

    (材料二)

    黄道婆,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人。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百般虐待。于是,她设法躲到了一条海船上,漂泊到了海南岛。当时,海南岛的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都比较先进,于是,黄道婆便认真向他们学习。后来,她重返家乡,无私地教乡亲们植棉、纺纱、织布,又设计出更先进的整套纺织工具,还教大家把图案织进织物中。就这样,图案生动、色彩艳丽的“乌泥泾被”诞生了,不久便闻名全国。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建祠堂纪念她,名为“先棉祠”。

    (材料来源:语文版课文《黄道婆》)

    我选择__________(人名)为棉花的代言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作文。

    温暖是黑暗中一盏指路的明灯,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温暖是沙漠里一片葱茏的绿洲,让我们重燃生命的希望;温暖是我们摔倒时一双有力的大手,为我们送来强大的助力……

    请以“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2)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4)请认真书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