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全场的目光和掌声一下子都集中到竖立在操场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B.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C.他之所以未能及时完成工作的原因,是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
D.由于游泳场所的不断建设,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提供了条件。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秀颀 娴熟 愚钝 春寒料俏
B.荧光 凌空 葺毛 眼花缭乱
C.教诲 消逝 镌刻 勤耕不辍
D.泄气 蔓延 鲜腴 交头结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袁隆平院士一生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在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线。
B.他慷慨激昂地把多年的积蓄捐献给了贫困山区。
C.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挑拨离间,新疆各界群众不为所动,坚定维护祖国统一。
D.电视剧《长征》,以恢宏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红军远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的风雨历程。
4、下列各项中,括号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波浪高昂的战斗激情。)
B. “挑衅”“炫耀”“目空一切”“油嘴滑舌”(这四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相同。)
C. 在5月到来之时,那千百年来蕴育过无数生命的大沼泽,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这句话中画线部分是主语。)
D. 荣获“最美乡村医生”称号的藏族医生洛松,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5、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
B.这首诗中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虚写之词,伊人在水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D.诗中“白露为霜”、“白露为晞”、“白露末已”,暗示了地点的变化。
【2】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运用了《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6、语境默写。
旅途中的美景最不可辜负,诗文中的美景更让人流连忘返。郦道元在描写三峡的水时,用“_________,_________。”(《三峡》)写出了水流之疾;陶弘景在傍晚欣赏到了浑然不同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我们欣赏沿途的风景更在意看风景时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春光难留时晏殊的怀旧之情。所有的旅程终将成为逝去的风景,留下的是我们对这段旅程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野望》)是王绩眺望山野时生发的隐逸山林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表达的是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的人生感慨。通过这场心灵之旅,同学们看到了山川湖海、世间万象、人生百态。其实,只要我们始终葆有一颗细腻的心,那么,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能够发现美好的事物。
7、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⑴《藤野先生》一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鲁迅,1918年5月15日他发表《__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⑵根据一位同学阅读《海底两万里》等两部名著后写的读书笔记,请你按要求填空。
【读书笔记一】情节概括
A.孤身斗舰队,奇招灭火灾 B.风暴中偏航,麦田里获救
C.遭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 D.海底观美景,洋面见海难
上述情节中,出自《海底两万里》的有(____)(____)。(只填序号)
【读书笔记二】人物点评
A.他,知识渊博,机智勇敢,沉着果断。他是一个神秘浪漫的人,也是一个反抗压迫、支持正义的战士。
B.他,心地善良,刚毅勇敢,酷爱真理。他是一个外科医生,也是一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的航海家。
上述点评中,点评尼摩船长的一项是(____)(只填序号)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白杨礼赞(节选)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文中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语境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4】作者有用白杨树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你觉得白杨树还可以象征我们身边的那些人物?请举一例并阐述理由。
【5】对本文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对黄土高原景色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对高原的赞美是本文的重点。
B. “力争上游”、“笔直”点出白杨树的特质,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内在的精神美。
C. “单调”一词从正面为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做铺垫,说明白杨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
D. 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那贵族化楠木的憎恶之情。
9、作文。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请以《心灵,是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