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班围绕“以和为贵”展开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记录,其中偏离议题的一项是
A.甲: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B.乙:我们在面对强敌时,应像蔺相如“完璧归赵”那样,不仅要敢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有人勇有谋,有理有节,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以和为贵。
C.丙:以和为贵,并不意味着凡事都要忍让,而是说要以大局为重,小事忍让,方能息事宁人。
D.丁:“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准则。
2、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 )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
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 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A. 也可以再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也可以再回去睡觉;
B. 也可以再回去睡觉;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
C. 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也可以再回去睡觉;
D. 也可以再回去睡觉;也可以再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
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皎洁 踊跃 缈远 销声匿迹
B.严峻 撩原 枯燥 草长莺飞
C.震憾 磅礴 褪色 人情世故
D.家眷 迁徙 辐射 周而复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为了防止类似的恶性事故不再发生,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B. 教育观念能否从根本上转变,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C. 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掌握了解题方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D. 除非不加强对抗性训练,中国足球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否则连亚洲也冲不出去。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作者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时用词精妙,请任选几个动词加以赏析。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请有感情地背诵《使至塞上》,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使至塞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校团委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重温红色经典,感受英雄情怀。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红星照耀中国》曾被易名_____________,古语云:“英雄不问出处”,这部名著中的革命领袖有着不同的出身,但最终他们都成了一代伟人,如农民出身的___________,世家子弟出身的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的咸菜
①世上的咸菜,品类繁多、数不胜数。所有的咸菜,不是直接用盐,就是间接用盐,反正都与盐有关系。有人从古书里到处抠挲史料,说腌咸菜这项技能,是秦始皇发明的。秦始皇执政期间,征用了大量民工修建长城,因地处偏僻,民工长期吃不到蔬菜,身体受不了。秦始皇就派人准备了一些青菜,用海水洗干净,晾晒到半干不湿的程度,供干活的那些民工佐餐。大家吃起来,觉得口感挺好,食欲随之大增,干起活来也有劲了。于是就有人开始效仿,弄些青菜,用海水处理过以后,再用大缸囤放起来,慢慢消费。
②童年时期,家乡的人大多是就着咸菜吃饭。那时,咸菜的种类并不多,最常见的就是萝卜头、辣菜疙瘩,其次才是大酱、虾酱、蟹酱、面糊子。腌制萝卜和辣菜疙瘩,是我母亲每年必做的营生。深秋初冬,是萝卜和辣菜的收获季节,不管是自留园里种的,还是生产队里分的,我们都是挖个地窖,把又大、又长、又顺溜的萝卜窖藏起来,留待冬春两季熬菜吃,剩下的那些,母亲挑选一些品相端正的辣菜疙瘩,洗得干干净净,削掉根须,切成细丝,或者用擦子擦成丝儿,经过晾晒,去掉水分,晒到半干的程度,放在陶瓷坛子里,撒上咸盐,扣上盖子,隔几天打开盖子翻弄一下,免得受盐不均。
③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做饭时,会从坛子里抓出一把腌制好了的辣菜丝儿,放在水瓢里,舀上清水,用手按。将清水沥干以后,把辣菜丝儿盛在碗里,倒上一点酱油,点上几滴香油,在碗里拌一拌,就端上了餐桌,成了一道口感独特、滋味鲜美的下酒佳肴。我们有时候也跟着客人沾光,用筷子轻轻夹起几根辣菜丝儿咸菜,填进嘴里,细嚼慢品,软得虽如橡皮筋儿,嚼起来却是带响儿的,用家乡的说法是“咔呈咔呈的”。那声音,既不是生脆,也不是酥脆,又不是松脆,而是非常筋道、特有咬头儿、很有韧性、很耐咀嚼的鲜脆和爽脆,鲜里带着咸,咸里带着鲜,给人一种特殊的口舌享受。我母亲,把它看作是咸菜中的精品,一般不舍得给我们吃,除了来客的时候能拌上一小碗,一般是当作礼物,送给远方来的亲戚了。
④我读高中的时候,因为距家较远,到了昼短夜长的冬季,基本上是以住校为主。每个星期一,天亮之前,母亲都会给我准备一堆瓜干饽饽,再给我切一些萝卜头咸菜,用四鼻子罐装好,倒上一点酱油。天还不太亮,我就用一根小棍子,挑着一网兜瓜干饽饽、一罐子咸菜,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大步行走在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求学小道儿上。我心里很明白,必须小心谨慎走好每一步,稍不留意摔倒在地,摔烂跌破的,不仅仅是一个星期的主食和咸菜,更是母亲寄予的厚望和自己那模模糊糊的梦想。
⑤当年,腌一缸咸菜,需要用多少斤盐?需要花多少钱?我至今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邻舍家腌咸菜,都不舍得买那么多的盐。但是,咸菜总是要腌的,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可以用咸土腌咸菜。
⑥季羡林先生曾经撰文,回忆他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买盐,只能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成咸水,用来腌咸菜。我老家靠海相对近一些,我们可以到海滩上扫咸土。海水退潮以后,经过海风吹拂,海滩表层的水分就会迅速蒸发,随之就结出了一层盐晶,放眼一望,如霜似雪。但是,经太阳一晒,这层盐晶很快就会消失。因此,要半夜出发,到了目的地,一停下小推车,就打响了扫成土的突击战。其中一个人,拿起树枝,蹲在地上,在平整的滩涂上,就像对待仇敌一样,左右手倒换着,猛烈地抽打,一经抽打过的滩涂表层,就暴起了一层带土的盐渣;再一个人,用钝刀刮刮,用笤帚扫扫,把咸土堆起来;最后一个人,用铁锨把成堆的咸土弄到偏篓里……待车子装满了咸土以后,我们心里也装满了沉甸甸的希望。这时候,睡眼朦胧的太阳,已经化妆完毕,正在为自己的隆重出场营造氛围。我们扫成土的小分队,就像在战场上获得了一批战利品似的,一人推车,一人拉车,一人扛着有关的工具,背着通红的太阳,高高兴兴地返程了。
⑦时光飞逝,转眼就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有一年,我回老家,一个与我同岁的晚辈,开车拉着我们几个人,到了当年我们扫咸土的五河海滩上,请我们吃虾、吃螃蟹。我站在房前,四处观望,想找找当年扫咸土的场景,却发现,整个滩涂,再也找不到原来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模样了。
⑧现在,用咸土腌咸菜,早就成了历史。我在吃咸菜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这不仅仅是在吃咸菜,而且也是在吃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如有人说我也是个“文化人”,我是否可以坦然接受呢?毕竟我也吃了大半辈子咸菜嘛!
(文章有删改)
【1】作者写了关于咸菜的哪些具体事情?请结合全文内容,按时间顺序概括。
【2】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扫咸土”的情形的。
【3】本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段内容,任举两处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9、按要求作文。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虽然我们不能对生活有太高的期望,但是,平凡的生活中却充满了惊喜和细微的美好,因为心里有爱,懂得欣赏,生活也变得美好。
请以“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