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干涸/阻遏 横亘/蛮横无理 当机立断/锐不可当
B. 贾亭/商贾 屏风/屏息敛声 水皆缥碧/虚无缥缈
C. 沿溯/朔风 藐视/互相轩邈 簌簌落下/飞漱其间
D. 迁徙/徒步 属于/属引凄异 低声悄语/悄然泪下
2、选项中对下列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②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
③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
④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
⑤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
而出。
A.①④③②⑤
B.①②⑤④③
C.②①④③⑤
D.②⑤③④①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航天员举着国旗,通过摄像机镜头送出了节日的问候。
B.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音乐作品《家在柳州》引起了柳州市民、海外柳州游子甚至身在外乡的柳州人的广泛共鸣。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重庆的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我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
B.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C.九月三日阅兵日,大街上万人空巷,大家都在家里看转播。
D.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正等待着有志于此的科学家们去破解。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4)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李清照《渔家傲》、中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A】并非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在北方,绿色蝈蝈儿很多,但那里找不到它们在这里喜欢吃的案,因此它们一定还吃别的东西。
为了证实,我给它们吃绒毛害鳃金龟,夏天的这种虫子好似春天的鳃金龟。对于鞘翅目昆虫,它们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鞘翅、头和足。我给它们吃漂亮而多肉的松树鳃金龟,它们也一样喜欢,我第二天便看到这肥美的食物被这群肢解牲畜的好手,吃得肚子朝天了。
这些例子提供了许多资料,蝈蝠儿非常喜爱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放吃肉,但不像修女螳螂那样只吃肉。蝉的屠夫在吃肉饮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它甚至还吃一点草。
【B】我把一只正在加工地洞的若虫挖出来。当地面没什么能指导我的研究时,去追求意外的发现也许是毫无用处的;然而这偶然的发现却从很远的地方给我带来了财富。……这只若虫的体色比出洞初时的若虫白多了,眼睛大大的,近乎白色,混浊不清,似乎看不见东西。在地下,视力有什么用呢?但出了地洞的若虫眼晴黑黑的,发着光,说明能看见东西。这只未来的蝉一出现在阳光下,就得找一根树枝悬挂起来,进行羽化,那时视力对它才有明显的用处。只要看看蝉在准备解脱期间视力的成熟过程,就可以知道若虫不是仓促之间即兴挖掘上升地洞,而是劳动了很长时间。
此外,这只苍白的盲眼若虫比老熟时体积要大很多。它浑身胀满了液体,就像得了水肿病。把它抓在手里,尾部还会渗出清澈的液体,把它全身弄得湿湿的。
【1】联系原著,选文A中蝈蝈儿偏爱吃蝉是因为_____________,选文B中若虫体内充满液体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
【2】“以人性观照虫性”是本书的艺术特色,请联系名著说说作者笔下的蝈蝈儿和蝉各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3】你将带着《昆虫记》参加学校读书会举行“好书我推荐”活动。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为这部书写一段推荐语。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拉面
周洁茹
①我很爱吃拉面,兰州拉面。我开始写作其实就是写拉面,文章肯定改了一百遍,手写的方格纸,但是题目一直没有更改过---《一碗拉面》。学校门口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中三的我下了晚自习去吃,可能是第一次吃吧,真的太好吃了。然后同学们都升入了高中,只有我去了一间专修学校。专修学校很糟糕,我的每一天也很糟糕。有一天我回旧校吃拉面,一切已经面目全非,我坐在角落,以前的同班同学也进了拉面店,他们说说笑笑,竟然不认得我了,我吃着拉面,流着眼泪,依然没有人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手稿当然是找不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我确实写了这么一篇文章,一直记到现在。
②我后来还是很爱吃拉面,在美国时,听说隔壁州的中国城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店,味道很正宗,就开了两个小时的车去找。当然是没有找到,于是再开两个小时的车回来,但我一点都不后悔。
③后来我搬到了香港,香港几乎汇聚了全世界所有好吃的东西,可我就是没看到兰州拉面。于是我坐火车到口岸,过海关,到了深圳,就为了吃一碗街边小店的兰州拉面。不管怎样,比起住在美国的时候,这已经是好太多了。
④如果回到我江南的家乡,我一定会去吃一家报社楼下的拉面。我有个朋友在报社工作,我总说要去找她一起吃拉面,她总是笑着说:“算了吧,我才不要吃拉面。”后来她出车祸过世了。知道消息的那一天,我坐在去往西贡地质公园的一条船上,阴沉的天,海面波涛汹涌,我没哭。可是后来,我回到家乡,坐在报社楼下的那家拉面店里,对着一碗拉面,我痛哭了起来。算起来,她离开我们,也有十年了。
⑤夏天的时候,我去日本四国看我童年的好朋友,我跟她也有十年没见了。就是坐在她家的客厅整天看着她,哪儿也不去,我都挺开心的。她家门口有一间拉面店,我们就去吃拉面。那简直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拉面,我吃了一碗还想要第二碗,她笑着说:“不要了吧,我的分一半给你。”我说:“你怎么不吃,我要是住在这儿,天天来吃都不会烦。”她说:“我不想吃东西……嗯,要不是你来,我什么都不想吃。”我的好朋友很瘦,小学时她就很瘦,可是这一次,我觉得她有点太瘦了。我也不想吃了,再好吃的拉面,她不吃,我也不要吃了。
⑥我们在香川机场告别的时候我想说sayonala,我在那里住了一个月,除了这句,别的一句日语都没有学会。她说:“不要说这个词,这个‘再见’太严重了,我们以后还会再见。”我们拥抱了一下,我摸得到她背上的骨头,一根一根的,我真想哭。
⑦回到香港以后接到她的电话,她说她看了医生,是癌,所以不想吃东西,但是已经做了手术,会好起来的,叫我不要担心。“不要告诉我的父母啊。”她说,“也不要告诉你的父母。”我说好。
⑧“我们都会好起来的。”她又说。
⑨“我们都会好起来的。”我说。
⑩后来,我看了一个很老的日本纪录片《拉面之神》,我以为会跟《寿司之神》一样,讲一个神一样的人怎么做出了神级的寿司或者神级的拉面,然而不是的,《拉面之神》拍了一个人,胖胖的老爷爷,雪白头发,用他的魔术手,做出了最好吃的拉面,每个客人都可以吃得饱饱的离开。“同学们都说我们很像啊,我们就结了婚,开了这家面店,一起做拉面,直到她患癌病离开。家乡?我只在新婚后和妻子一起回去过一次。”胖胖的老爷爷是这么说的,“之后,我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1】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给出的提示,补写出文章中间的情节。
①读书时写作《一碗拉面》的经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观看记录片《拉面之神》
【2】第四段中,“我”听到朋友去世的消息“没哭”,面对一碗拉面却“痛哭了起来”,为什么?
【3】联系上下文,体会第五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那简直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拉面。
【4】作者在文末写“拉面之神”的故事,其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9、命题作文
彼岸,江河湖海的那一边,即对岸,借指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境界。新时代的现实生活中,个人的进步,集体的发展,国家的富强……都源于有所追求,都体现为通过行动,去努力达到所向往的境界。
请以“彼岸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