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按照体裁可以分为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有时可以根据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判断,比如《“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全篇以描写为主,则归新闻特写。
B.《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赞扬了他的一腔爱国之情。
C.在《美丽的颜色》一文中,作者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了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
D.朱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他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各地政府应该重视人才,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人才迸发出创新的活力,让他们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B. 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在郧阳区拉开了战幕,看那一只只疾驰的龙舟宛若蛟龙,在汉江的江面上劈波斩浪,络绎不绝。
C. 开学典礼上,校长那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的演讲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新学年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D. 改革开放40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路走来,砥砺奋进,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卑鄙(bǐ) 蛮横(hèng) 彷徨(fáng) 挑拨离间(tiǎo)
B.瞭望(liáo) 绚丽(xuàn) 阻碍(ài) 强词夺理(qiǎng)
C.缅怀(mián) 赋予(yǔ) 浩劫(jié) 分崩离析(bēng)
D.拙劣(zhuō) 指摘(zhāi) 趋势(qū) 相辅相成(chéng)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溃退(kuì) 湛蓝(zhàn) 歼灭(qiān) 摧 (cuī)枯拉朽
B. 翘首(qiáo) 潇洒(xiāo) 凌空(línɡ) 殚(dàn)精竭虑
C. 悄然(qiāo) 凛冽(lǐn liè) 浩瀚(hàn) 卓有成效(zhuó)
D. 默契(qì) 镌刻(juān) 娴 (xián)熟 震(zhèn)耳欲聋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找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描写的景物并分析其作用。
【2】“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现出词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6、古诗词默写。
诗词者,融情于景,吟咏性情也。曹植看到百姓家园荒芜、狐兔出没,写下“①______,②______”(《梁甫行》)寄寓悲悯之情;晏殊写下“③______,④______”(《浣溪沙》)借落花、归燕表现了对人生好景易逝的惋惜和对美好事物再现的欣慰。即使同处春天,同样是看见禽鸟,作者的心情不同,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也大不相同。杜甫感于安史之乱,写下“⑤______⑥______”(《春望》),而欧阳修晚年辞官隐退,带着惬意的情怀,写下“⑦______,⑧______”(《采桑子》)。
7、请回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情节,给下面的几幅插图正确排序。
① ② ③ ④
8、阅读《话说诗经之风》,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你说说《诗经》之“风”指什么?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重读《诗经》有什么意义?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
D.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3】列举一个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说说风俗活动内容或者含义。
9、作文
你说“我也想……”,可是你真的想吗?
“如果能那样该多好啊”,这种淡然的、可有可无的、不迫切的愿望不行。愿望强烈的程度,促使你睡也想,醒也想,一天24小时不断地思考,透彻地思考。
——稻盛和夫
当你真心渴望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这两段话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阐述观点,也可……
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班级、老师和本人的真实名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