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句是( )
近年来,①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②但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改善,也导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快速增长。③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城市管理领域的重大课题。④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已是当前的重点任务。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2、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提到国画,许多人都会想起“空灵”,认为空处必灵,灵处必空,其实是不对的。
①譬如一张白纸上画一条船,空白处变成了水;
②若没有这些山与船的衬托,云和水是不会产生的。
③因为所有的空白,必须靠实体的衬托与暗示才能产生。
④上面画一些山头,下面空白处则成为云。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3、下面文段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A. 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 B. 可汗大点兵:检查、核对
C. 愿为市鞍马:希望 D. 愿为市鞍马: 集市
4、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概括和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徐海东出生在汉口的黄陂县,他家世世代代做窑工,是无产阶级。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徐海东将窑厂的大部分工人和一些当地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湖北省第一支工农红军,这批人后来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核心力量。
B.在彭德怀还小的时候,他的祖母认为他们都是她的奴仆。因为有一次彭德怀踢掉了他的鸦片烟盘,祖母说他是不孝子孙,要溺死他。所以后来彭德怀在外面加官进爵成为一名军官的时候,再也没去看望过她。
C.红军战士的生活,简单充实而又忙碌。他们的住所和伙食极其简单。在不打仗的时候,他们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规律,而且在各项运动方面都有激烈的比拼,他们还研究军事战术、学习、认字,不断发明各种新游戏等等。
D.红军的许多“短促突击”都是以少对多,这种奇袭要想成功,必须做到出其不意、迅捷、无畏、坚决、计划完备,选择敌军最容易受打击,最致命的环节,这个经验每个游击队都能做到。
E.李德在作战方法和中国地形方面的丰富经验,使他成为西方国家里最有资格的中国军事权威之一,他经受住了长征的艰难险阻,勇气可嘉,是全世界“理想主义革命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明媚风光。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6、默写古诗文。
①觉鸬鹚毛色下, 。
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② 翅湿沾微雨, 。(葛天民《迎燕》)
③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④忽见陌头杨柳色, 。(王昌龄《闺怨》)
⑤淮南秋雨夜, 。(韦应物《闻雁》)
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林则徐 自题联)
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
7、班级读书会按照“科技之光”“昆虫之声”“环保之窗”“友谊之花”等主题对所读名著进行分类。请你根据内容对《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或《寂静的春天》进行归类,并说明理由。
我把《________》归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本册课文中,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身边的亲人、老师,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都闪烁着动人的光,给人以无限的正能量。小思组阅读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篇文章后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对这篇文章开展了阅读研讨活动,请你共同参与完成下面小题。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汪曾祺
①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副挽辞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
②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后来,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③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看似不经意,但都是苦心雕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④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
⑤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半天。
⑥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的书是为了自己看,也为了借给别人看的。“借书一痴,还书一痴”,借书的痴子不少,还书的痴子可不多。有些书借出去一去无踪。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诗人。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⑦沈先生于物质上看得很淡。他穿衣服从不讲究。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但在帮助家乡时先生总是竭尽全力。《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他又从存教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⑧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⑨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摘编自《汪曾祺散文》,有改动)
注: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著有《边城》等小说。
【1】小马读完全文后觉得汪曾祺先生主要从写作、生活两个方面,通过具体的事件刻画沈从文先生的优秀品质,请你至少说出其中的两件事。
【2】小语同学认为汪曾祺特别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想请你从人物描写角度对第⑧段的画线句进行一番赏析。
【3】小含同学感觉第③段中“耐烦”这个词具有特殊含义,但是他还说不清楚。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帮助他解释。
【4】小豪同学读到第⑥段“借书一痴,还书一痴”时,对沈从文先生油然而生敬佩。请你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5】小陆同学觉得文章开头引用“挽辞”的写法很值得借鉴。你认为本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小嘉同学认为,文章的题目“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用得特别好。想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9、古往今来,文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动人的风景:早莺新燕的蓬勃生机,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肥胖父亲的蹒跚背影,福楼拜家的欢声笑语;镰刀头羊的坚定步伐,愚公移山的刚毅执着……
那么,现实生活里,你眼中、心中的风景又是怎样的呢?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写作要求:
⑴自拟题目。
⑵文章贴近生活,真情实感,禁止抄袭。
⑶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⑷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