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虽乘奔御风(虽然)
B. 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 鸢飞戾天(至、到达)
C. 四时俱备(四季)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D. 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 单车欲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2、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塞(sài) 翘首(qiào) 溃退(kuì) 屏息敛声(bǐng)
B.畸形(jī) 粗糙(cāo) 解剖(pāo) 深恶痛疾(wù)
C.教诲(huì) 胆怯(qiè) 模样(mú) 锐不可当(dāng)
D.佃农(diàn) 匿名(nì) 悄然(qiǎo) 藏污纳垢(hòu)
3、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闸述观点。《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含蓄地抒发了柳宗元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韩愈的《马说》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C.“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花、兰花、牡丹和菊花;“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他们都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D.《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瑰丽。《北冥有鱼》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走了十几步,豁然开朗了。
②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
③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
④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
⑤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初极狭,才通人”。
A.①⑤②③④
B.①②④⑤③
C.③①④②⑤
D.③⑤②①④
5、阅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①》,完成小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 此诗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今陕西西安)南游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1)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
A.凤凰来游象征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返。
B.吴国的宫殿繁华依旧,但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都已经故去,诗人不由感慨万千。
C.颈联气象壮丽,对仗工整,将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得恰到好处。
D.“浮云”暗喻奸邪之人,“日”是帝王的象征。“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触景生愁,意寓言外。
(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中,作者为何而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庭中有奇树,(1)________”(《庭中有奇树》)是叶绿花盛的春日之美;“树树皆秋色,(2)_____”(《野望》) 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3)______,(4)______”(《黄鹤楼》)是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5)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是西湖早春的秀丽之美。
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而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吴均忘情于山水,感慨“(6)_______,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7)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的赞叹,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面对情谊深厚的故乡水,李白抒发的是“(8)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的思乡之情;看到百姓家园荒芜,曹植写下“(9)柴门何萧条,________”(《梁甫行》)寄寓悲悯之情;面对衰老,曹操“(10)_________,志在千里”,要老当益壮、自强不息。
7、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文章在写一位领导人时是这样写的:“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这里的“他”是毛泽东。
C.《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D. 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问题。
A.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了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他说话平易,讲柔和的南方方言,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
B.他的相貌并不动人,身材矮胖,但有着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对弟兄很忠诚,是贫苦的佃农出身,他带兵的战术是特殊的,首先跟弟兄们共同生活,获取他们的信任,接着不管大战小战总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还要跟民众保持很好的关系。
(2)语段A中的“他”是谁?在作者眼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语段B中的“他”是谁?请说出本书中与他相关的两个故事情节。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快递什么样
雷册渊
①伴随电商的一路高歌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快递业,事实上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一套完整的国家邮政系统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建立了。
②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驿传”或者“邮驿”,是古代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官办官管官用。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政府的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公文和军情对时效性的要求就非常高。那么,这套系统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③汉代马递的最快速度是日行400里(汉代1里等于345米,400里等于138公里)。唐代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120里,骑马180里,皇帝颁布的敕令须日行500里(唐代1里等于450米,500里等于225公里)。清代设立了军机处,传递文书的速度提高到一昼夜600里甚至800里(清代1里等于510米,800里等于408公里)。咸丰和同治时期,由于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各驿站必须接力传递讯息。
④如何保密是古代快递业十分重视的问题。为了防止泄密,古人采取了不少手段。
⑤秦代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写在竹简上,传递前人们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的则要装入书袋中。
⑥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需要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作用,还有等级之分,最高5封,最低3封,封泥越多,邮件越重要。清代邮件的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⑦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也有物流服务。古代生鲜速递可以追溯到唐代,山东官员进贡海鲜时,为了保证新鲜,会用毡子密封,然后用驿马快速运到长安。然后,这种果蔬生鲜的快递业务大多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口腹之欲,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被言官和文人们批评。
⑧古代物流也会输送很多来自国外的商品,那时的“快递”输送着最早的“海外购”。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隋唐时期,除了陆路以外,还可以走海路,东到日本,西到波斯湾。到了宋代,海运和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和密州设置了5个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彼时海外的商品多达几百种,有香料、宝物、皮货、食品等,其中光是香料就有一百多种。明代的海外贸易虽然时开时禁,但总体上十分繁荣,很多我们现在常见的作物都是这个时候才有的,例如南瓜、玉米、番茄、烟草等。
(摘自《老友》,有删改)
【注释】物流:产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流动转移。一般经过包装、运输、存储、养护、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
【1】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题目点明了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和问句形式,明白简洁,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③段说明了“古代快递”的主要用途和速度快的特点,第④~⑥段说明了“古代快递”保密手段多样的特点。
C.第⑥段按时间顺序展开说明,既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D.第⑧段画横线句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宋代时海外商品种类繁多,从而说明到了宋代,海运和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2】以下内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伴随电商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快递业,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
B.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是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组织。
C.清代咸丰同治时期,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
D.秦代不仅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封装工具和手段也更加丰富。
【3】说明这则材料放在选文中哪个自然段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
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9、写作
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情愁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高昂激越,也有轻柔含蓄。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
请以“那一天,与你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