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昆虫记》中的内容?( )
A.雄蝈蝈儿们有的在这儿,有的在那儿,在一旁鸣叫着,用触须挑逗路过的雌蝈蝈儿。未来的母亲们半举着马刀,神情庄重地漫步着。对于这些焦躁而狂热的雄蝈蝈儿来说,现在的头等大事就是交尾。只要是内行,是决定不会看走眼的。
B.最终,两名产妇起身了。它们用高高抬起的后腿扫了一些沙子,遮住产卵的洞口,并飞快地用脚踏实。它们天蓝色或粉红色的胫骨如冰雹般砸下,间或还用脚跟把需要填塞的开口处踏实,这场面倒也不乏优美。
C.蟹蛛不结网,常静伏花草丛中等候捕食过往的昆虫,有时举起第1对步足向左右张开,捕食比自己大很多的昆虫,如蝴蝶、豆娘、蚊子、蜜蜂等。蟹蛛常在花草丛或豆田中,或在靠近豆田的棉田、麦田中捕食害虫。
D.懒于梳洗可不是好兆头。果然,两三天之后,满身尘垢的雌蜂最后一次步出蜂窝,到屋顶上再享受一次阳光;接着,它那无力的腿脚松开了攀附物,轻轻地倒在了地上,就再也不起来了。
2、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非常激动”“擦干净”“轻松愉快”“襟怀坦荡”分别是偏正短语、补充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
B.《一着惊海天》是一篇迅速报道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事件的消息。
C.“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一句的主干是“他拣椅子”。
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祈使句。
3、下列对文学常识及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南朝的陶弘景、吴均,两篇文章都表现出作 者归隐林泉、沉醉山水的情怀。
B.古诗中不少词语具有比喻义,如“长歌怀采薇”中的“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比喻远行之人。
C.鲁迅善用反语,《藤野先生》中写清国留学生“标致极了”、“精通时事”,写藤野先生穿着“模糊”,都呈现出辛辣的讽刺味。
D.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它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消息注重报道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讯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事件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一着惊海天》;特写则描写最典型的、最有力的瞬间或片段,如《“飞天”凌空》。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B.到长江源头探险是十分困难的,作者就曾摔倒在冰河上,摔断了尾椎骨。
C.文中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D.在冰塔林的砾石滩上,作者找到了贝壳、植物的化石。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
B.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点明夏末秋初的时令季节。
C.第三句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
D.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
【2】本诗描写东栏的梨花,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②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③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⑤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⑥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⑦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⑧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默写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下列文学常识和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这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南朝梁的吴均、东晋的陶渊明和唐代的韩愈。“书”、“传”、“说”都是古代文体。
B.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和《藤野先生》等课文,都是出自这本散文集。
C.法国作家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叙述了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三部曲的第一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为《神秘岛》。
D.《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文上都有极高的造诣。水调歌头,词牌名。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老师,他给予鲁迅真诚的关心和无私的帮助,表现了他毫无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
B.胡适先生回顾过往,母亲教给他怎样做人,而父亲带他出外读书。他深深地感谢父亲和母亲。
C.《雷电颂》是一篇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其中雷、电象征着邪恶势力。
D.《海燕》一文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开头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鼾声
①小时候,母亲的鼾声每每让我难以入睡。起初柔风细雨,随后松涛阵阵,到了高潮猛地一提,又戛然而止,让人猝不及防。有时我会推推她,可是她翻个身继续呼呼大睡。我也曾试图捏母亲的鼻子,或抽掉她的枕头,但都无济于事。我也只好括起耳朵,等着天明。
②高中时,我因为学习压力大,睡眠一直不好。母亲专门在我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照顾我。一天晚自习回家后,我发现母亲竟在沙发上睡着了。我忙让她去床上休息,她连说自己还不困,最终还是没拗过我。咦?母亲竟然没打鼾?甚至连轻微翻身的声音都没有!我心里有些小庆幸,以为母亲打鼾的毛病从此好了。
③工作之后,我回家的次数多了,发现母亲打鼾的毛病又开始了,而且比以前更严重,隔着两堵厚厚的墙都能清楚听见。为此,我带母亲看了很多医生,开了很多药,可丝毫没有效果。
④有一次母亲生病,在医院里住院治疗。只一夜,病房里的患者就集体抗议,因为母亲的鼾声太大了,差不多整层楼都能听见。为了不打扰医院患者休息,我把母亲接到我住的地方来疗养。
⑤晚上休息的时候,我见母亲坐在客厅,迟迟不肯睡。
⑥“妈,您怎么还不睡?”
⑦“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
⑧“那也去床上躺着……”
⑨或许是夜晚太安静的缘故,凌晨两点多,我竟还没睡着。再看看床那头的母亲,竟然出奇地安静。不要说鼾声了,就连呼吸的声音都难捕捉到。
⑩那时我对打鼾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大夫说,经常打新的人长期处于缺氧状况,会使心、脑、肺等脏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母亲本来年纪就大了,还有心脏病和高血压。想到此我浑身冒出冷汗,连忙叫醒母亲。
⑪“妈,你咋没打鼾?”
⑫“我怕打鼾声吵到你,你先睡,等你睡着了我再睡……”
⑬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
⑭思绪瞬间回到高中时候,那无数个漫长的夜晚,母亲也是这样熬过来的吗?我从未细想过这鼾声中夹杂的辛劳与痛苦,但这一刻,我却只想让这鼾声响起。
⑮我想对母亲说,我已经习惯您打鼾了,只希望您好好睡觉……
⑯夜更深了,月光洒进屋内,母亲的鼾声再次响起。和着均匀的呼吸声,我感到莫名的踏实和心安,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
⑰原来,倾听母亲的鼾声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只要有那鼾声在,我就知道母亲一直在我身边。
【1】本文以“母亲的鼾声”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不同时期,“我”听到母亲鼾声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请用简洁的语句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小时候:让“我”难以入睡,感到无奈→高中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之后:带母亲看医生开药,十分关心→母亲生病之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任选下面一题语句进行赏析。
(1)起初柔风细雨,随后松涛阵阵,到了高潮猛地一提,又戛然而止,让人猝不及防。(修辞方法角度)
(2)“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人物描写角度)
【4】联系文章内容,说说“倾听母亲的鼾声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的含义。
9、作文
在朝着目标前进的途中,我们会觉得拖累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多,其实,如果能清理并丢掉一些“杂物”,如懒惰、怯懦……轻装上阵,我们能走得更快!
请以“丢掉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