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报说,一些关于变异的埃博拉病毒可能会通过空气传播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
②“郁闷”“无聊”“我晕”“巨多”“闪了”“超搞笑”……这些网言网语竟成为时下中小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 。
③某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 ,只顾眼前利益,滥用食品添加剂以获取高额利润,严重危害了消费者健康。
A. 推测 口头禅 獐头鼠目
B. 臆测 口头禅 鼠目寸光
C. 推测 口头语 鼠目寸光
D. 臆测 口头语 獐头鼠目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 )
A.十年前的洋山河无人问津,而今这里已发展成为游人如织的风景区。
B.水面宽阔干净,两岸林木簇拥,不远处十来只白鹭迈开长腿,目空一切地嬉戏捕食。
C.气候的春夏秋冬,植物的生长枯荣,周而复始,年年如是。
D.他们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老师醒来。
3、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社戏》的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藤野先生》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C.“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古代女子十五岁称之为“及笄”。
D.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纪实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C.“丈夫之冠也”指古时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这里的“冠”是动词读(guàn);“衣冠禽兽”这一成语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指衣服或帽子上绣着禽或兽的图案,这里的“冠”是名词读(guān)。
D.《饮酒》(其五)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蒹葭》选自其中的《秦风》。
B.“比兴”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关雎》中就有大量的“比兴”。
C.《蒹葭》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主人公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是一首叙事诗。
D.《关雎》与《蒹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造成了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2】诗人极力地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6、古诗默写。
(1)微君之故,________!微君之躬,________!(《诗经·邶风·式微》)
(2)挑兮达兮,________。一日不见,________。(《诗经·郑风·子衿》)
(3)离别总是让人伤感,可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却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离别时的豁达情怀。
(4)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晓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 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选自《傅雷家书》)
(1)傅雷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告诉儿子怎样面对消沉苦闷的?
(2)“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用的什么修辞?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读书不行大不了将来做网红”才是最大的误读
①“OH MY GOD,手感太顺滑了吧,一个鸭屎绿,一个失血白,真是好看到爆。总之,买它!买它!买它!”因为模仿网红李佳琦,一位名叫天天的小朋友也成了网红。在抖音上,他有70多万的粉丝,短视频有四百多万的点赞。作为回应,李佳琦送了他从小学到高中的全套练习册。网友一边笑得肚子疼,一边感叹,这届小朋友确实有点不一样。与80后、90后从小纠结“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烦恼不同,今天的95后、00后们似乎正面临一个新问题:选择好好读书还是选择当网红?
②读书还是做网红,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真问题”。调查显示,有媒体曾做过一个95后就业观的图解,其中提到,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和网红。
③对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在一个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社会,年轻人的择业观被重塑,更多的年轻人青睐做主播、乃至“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无需过于担心。
④新的社会择业观的形成,一定对应着深刻的社会现实的变迁。就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特定年代被倡议,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所流行的“手术刀不如杀猪刀,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而对应到当前社会,新生代们都属于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文化及其所衍生出的职业的好感,也是整个社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且伴随着社会的开放,对这些新观念、新的就业倾向,也有了更多的包容。
⑤就另一个维度而言,我们需要警惕的,其实不是年轻人向往做网红,而是把读书与做网红对立起来,将其当成了二选一的选择题。一种声音颇有代表性,“我读书不行,大不了将来做网红”,仿佛“网红”是一条可以退而求其次并且随随便便就能够成功的捷径——这才是最大的误读。
⑥在现代知识社会,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要以一定的知识或者是相当的“读书”训练为基础。就拿主播来说,有调查显示,“高学历”已经成为目前“头部”主播的主要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主播学历最高,大学以上学历占比分别达到71.8%、68.9%、63.6%,且主播的收入与学历成正比。换言之,不读书做网红,成功的几率也要小得多。
⑦而一个看起来“成功”的网红背后,可能是无数个“失败”的网红,网红行业并非天然就代表着风光。如《2018直播行业半年报》显示,头部主播数量仅占所有主播数量的0.7%,收割了超过32亿的财富,占全部主播收入的68%。
⑧因此,社会不必对年轻人青睐做网红表示忧心忡忡,更不必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来束缚年轻人的选择。但是,对于将网红与读书对立起来,认为做网红就可以不读书的观念,还是应加以严肃的辨析。
⑨这里面的分寸感如何把握是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教育不必刻意贬低网红等新兴行业,更不必再视网红、电竞等新兴职业为洪水猛兽。相反,应该是帮助他们对这些行业有更客观、更全面和真实的认知。如今一批“知识型网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在帮助社会重新认识网红职业,这其实是好事。
⑩另一方面,从大的角度来说,将读书和做网红看成是二选一的选项,这里面也包含着多个层面的外部问题。比如,在消费主义的浸淫下,不少年轻人对网红的青睐,很大程度上也是鲍德里亚所定义的“符号消费”的一种具体体现。在物质丰裕时代,社会消费观念如何维持在一种理性范畴,是整个社会都应该正视的问题。再比如,在读书还是做网红这一疑问背后,还是充斥着“读书无用论”的底色,或者说是该观念在互联网社会的一种变体。因此,拓宽社会的上升通道,遏制阶层固化的倾向,让“读书”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彰显,才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⑪一个理想的社会之中,读书和做网红,不该是互相对立的选择。好好读书也能够成为“网红”,而网红也崇尚“读书”,这才是值得追求的正常现象。
(文/朱昌俊,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本文谈论的核心是什么?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不行大不了将来做网红”是目前最大的误读。
B.年轻人青睐做主播是很正常的事,无需太担心,更不必拿古训来束缚年轻人的选择。
C.在现代知识社会,一定的知识或相当的“读书”训练是从业的基础。
D.社会教育,不必刻意贬低网红等新兴行业,而应该帮助年轻人对这些行业有更客观、更全面和真实的认知。
【2】“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和网红”,怎么看待这种社会现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社会,年轻人的择业观被重塑,对此不必过于忧虑。
B.伴随着社会的开放,我们对于新观念、新的就业倾向,应该有更多的包容。
C.我们要警惕的不是年轻人向往做网红,而是把读书与做网红对立起来。
D.“网红”职业在当下不失为一条可以退而求其次的成功路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读书做网红,是不可能成功的。
B.年轻人对网红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符号消费"的体现。
C.“读书还是做网红”这一选择的背后,隐含了“读书无用”的观点。
D.理想的社会,好好读书与做网红是可以和谐统一的。
9、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是美丽的!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热情诚恳;居里夫人实践探索、忘我奉献;吕伟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三峡的豪情雅趣,凄美悲凉;南音绕梁,闽南风物的流传……这些美丽都是永存的。
请以“ ,是不过时的美丽”为题,补足题目,扣题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