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喝彩(hè) 瞥见(biē) 踌躇(cú) 惟妙惟肖(xiào)
B.差事(chāi) 秀颀(qí) 鲜腴(yú) 摩肩接踵(zhǒng)
C.粗糙(zào) 佃农(diàn) 濒临(pīn) 重峦叠嶂(luán)
D.俯瞰(hàn) 篡改(chuàn) 婆娑(suō) 振聋发聩(kuì)
2、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A.这首诗写出了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
B.开篇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C.诗中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描绘婚礼的盛况。
D.这首诗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就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力量。
B.加强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避免坐在教室里讲劳动的现象不再出现。
C.阅读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D.能否持之以恒、科学健康地进行体育锻炼,是一个人拥有健康体魄的保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B.通过阅读《红高粱》《生死疲劳》等作品,我了解到莫言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C.在期末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査漏补缺。
D.阳光中学在2017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开展“话说我与世界读书日”。
5、阅读诗歌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本诗从题材上看属于______诗,全诗以______为中心,反复咏歌,却不单调。从弟的意思是______。
【2】三、四两句诗中的“一何”表达上各有不同,你怎么理解?
【3】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名著阅读
①《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作者:________,题目中“红星”象征着____________ 。
②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_______)
A.西安 B.吴起镇 C.瑞金 D.延安
7、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
记得我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念过三年法文;老师教的方法既有问题,我也念得很不用功,成绩很糟(十分之九已忘了)。从十六岁到二十岁在大同改念英文,也没念好,只是比法文成绩好一些。二十岁出国时,对法文的知识只会比你现在的俄文程度差。到了法国,半年之间,请私人教师与房东太太双管齐下补习法文,教师管读本与文法,房东太太管会话与发音,整天的改正,不用上课方式,而是随时在谈话中纠正。半年以后,我在法国的知识分子冢庭中过生活,已经一切无问题。这一点你在莫斯科遇到李德伦时也听他谈过。我特意跟你提,为的是要你别把俄文学习弄成“突击式”。一个半月之间念完文法,这是强记,决不能消化,而且过了一晌大半会忘了的。我认为目前主要是抓住俄文的要点,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这样才能基础扎实。贪多务得是没用的,反而影响钢琴业务,甚至使你身心困顿,一空下来即昏昏欲睡。——这问题希望你自己细细想一想,想通了,就得下决心更改方法,与俄文老师细细商量。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倘若你目前停止上新课,把已学的从头温一遍,我敢断言你会发觉有许多已经完全忘了。
你出国去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大概和我二十六年前的情形差不多,就是对所在国的语言程度太浅。过去我再三再四强调你在京赶学理论,便是为了这个缘故。倘若你对理论有了一个基本概念,那末日后在国外念的时候,不至于语言的困难加上乐理的困难,使你对乐理格外觉得难学。换句话说:理论上先略有门径之后,在国外念起来可以比较方便些。可是你自始至终没有和我提过在京学习理论的情形,连是否已开始亦未提过。我只知道你初到时因罗君患病而搁置,以后如何,虽经我屡次在信中问你,你也没复过一个字。——现在我再和你说一遍:我的意思最好把俄文学习的时间分出一部分,移作学习乐理之用。
……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摘自《傅雷家书》)
【1】结合选段以及《傅雷家书》全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雷法文没有念好的原因一是老师教的方法有问题;二是自己念得很不用功。
B.傅雷建议儿子最好把学习乐理的时间分出一部分,移作学习俄文之用。
C.文中提到儿子没有学好俄文的原因一是把俄文学习搞成“突击式”;二是在国内对俄语理论学习得太少。
D.傅雷认为学习的时候可以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不要贪多务得。
【2】傅雷在为人处事上给儿子提了哪些建议?你最有启发的是哪一条?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陈延年
闫颔
①很多人是通过《觉醒年代》这部剧认识陈延年的。对于这位29岁牺牲于敌人屠刀之下的青年,人们从书中、从影像资料中、从祖国大地上寻找他的故事。
②有人去龙华烈士陵园祭奠他,有人去安徽省合肥市为纪念他和弟弟陈乔年而命名的“延乔路”上献花,有人写关于他的故事……网友说,陈延年写文章用过的笔名是“人”。微博上有关于他的“超话”,里面的成员十分活跃,当下的许多青少年爱他,怀念他,是因为他曾经那样热烈地爱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③陈延年的父亲是陈独秀,他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标签过于鲜明,色彩过于浓烈,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有陈延年、陈乔年这样优秀的儿子。
④陈延年像一个革命的苦行僧,为自己立下了著名的“六”原则——不照相,不脱离工农群众,不谈恋爱,不滥交高朋名人,不铺张浪费,不大饮大食。因为觉得父亲既要做革命者,又想要家庭,难以兼顾,所以陈延年不恋爱不成家。他很少照相,则是出于地下工作的需要。因此一些历史教材在提到著名的省港大罢工的领导人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⑤陈延年出身于书香门第,又曾留学法国,可他模样淳朴,据说皮肤黑而粗,很像一个普通工人,因为经常劳动,还跟工人们一起拉过黄包车,所以能和工人打成一片。若不是叛徒出卖,他被捕的时候,就不会有人知道他是党的干部。在狱中,他说自己是这家人雇的烧饭师傅,特务看他衣衫褴褛,皮肤黝黑,一开始竟相信了。
⑥1927年7月5日,《申报》刊登了吴稚晖致淞沪警备司令杨虎的一封信,信中热烈祝贺杨虎杀害了陈延年:“彼在中国之势力地位,恐与其父相埒,盖不出面于国民党之巨魁,尤属恶中之恶!上海彼党失之,必如失一长城。”
⑦他在龙华的屠场就义时,宁死不跪,被乱刀砍死,牺牲得非常惨烈。敌人对他用尽酷刑,可他是一个硬骨头。后来,他的弟弟陈乔年、战友赵世炎,也都在龙华被杀害。
⑧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道:“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⑨他们三人均长眠于龙华烈士陵园,常常有很多人去探望他们,给他们敬送鲜花和他们生前喜欢的食物,希望告诉他们,我们今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⑩有一位网友专程去龙华烈士陵园探望陈延年,一位大叔问:“他是你的亲属吗?”这位网友想回答“是”,又有些犹豫,回去的路上十分后悔,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回答:“对,他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亲属。”
【1】选文表现了作者对陈延年怎样的感情?
【2】选文第⑧段引用鲁迅文章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作者在⑩段中安排有关网友的情节?
【5】选文表现了陈延年的哪些精神品质?
9、作文。
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但匆匆前行的脚步,却让我们忽略了原来就在身边的美好:幸福、关爱、信任……温暖的亲情、纯真的友谊、美好的春天……
请以“原来 一直都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