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辟邪 精辟 辟谣 开天辟地
B.新鲜 鲜美 鲜有 鲜为人知
C.差使 差异 出差 参差不齐
D.翘楚 翘望 连翘 翘首以盼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倔强(jué) 狼藉 潜滋暗长(qiǎn) 旁逸斜出
B.辟邪(pì) 俯瞰 恹恹欲睡(yān) 因地置宜
C.濒临(bīn) 擅长 春寒料峭(qiào) 坦荡如底
D.鸡枞(zōng) 洨河 瞠目结舌(chēng) 摩肩接踵
3、学校美术展室的墙壁上贴有不同书体书写的“科学”一词,按书体演变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A.⑤③②④①
B.⑤②①④③
C.③⑤②④①
D.③②⑤①④
4、关于萤火虫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萤火虫的卵在雌萤火虫肚子里时就是发光的。
B.两条发光的宽带是雌萤发育成熟的标志。
C.雌萤的光带在交尾期如果受到强烈的惊吓,发光会受到影响。
D.无论是雌萤还是雄萤从生下来到死去都发着光。
5、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阅读诗歌,完成下面表格。
场景 | 狂风袭屋,茅草翻飞 | 群童抱茅,倚杖叹息 | ① | 广厦千万,不动如山 |
情感 | 痛惜、焦急 | ② | 愁苦、忧思 | 坚定、悲壮 |
【2】杜甫胸怀国家,心系苍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请你结合他的诗句谈一谈,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6、古诗默写填空。
(1)默写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2)春蚕到死丝方尽, 。
(3) ,临风听暮蝉。
(4)衣带渐宽终不悔, 。
7、
(1)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人物特点?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参考目录,简要说明。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彭德怀
(2)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以下各题。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③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④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⑤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拉,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⑥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嚓,咔嚓,咔嚓,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⑦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⑧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儿。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⑨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纷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览全文,说说作者回忆了父亲的哪些绝活儿?
(2)细读第⑥段,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何要罗列父亲的裁缝工具,而且还特别提到“工具简单”?
(3)细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①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
②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4)第③段作者回忆父亲用画饼画线的情景时用了一连串动作描写,请你选择一个写作对象,仿照示例,描写他(她或它)做某件事时的一连串动作。
示例: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5)有人将标题改为“行走乡间的裁缝父亲”,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9、阅读下面材料,写一则微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50字。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经典美文。
有些人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很多人嘉许它是综艺节目里的“清流”,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朗读者讲述的故事感人,让人深思。也有人质疑,为什么不挑选一些朗读高水准的人来读?不专业的人来朗读,是读不出经典美文的“美”的。
请你对《朗读者》这一节目作出评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