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深恶痛疾 记忆尤新 疾如闪电 笼罩
B.世事苍桑 如梦初醒 抑扬顿挫 荟萃
C.惊心动魄 白手起家 油光可鉴 缅怀
D.屏息敛声 查无消息 震耳欲聋 由衷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chú) 锃亮(zèng) 雕镂(1óu) 殚精竭虑(dān)
B.鲜腴(yú) 洗涤(tiáo) 蹒跚(pán) 恹恹欲睡(yān)
C.牙釉(zhòu) 罅隙(xià) 娴熟(xián) 摩肩接踵(zhǒng)
D.俯瞰(kàn) 悄然(qiǎo) 秀颀(qí) 春寒料峭(qiào)
3、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文章以“背影”为中心选材,以小见大,表现了深切的父爱。
B.《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老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D.茅以昇在《中国石拱桥》中主要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溃退/匮乏 炽热/炙热 当铺/锐不可当
B.诘责/拮据 镌刻/隽秀 签订/油光可鉴
C.悄悄/悄然 教诲/后悔 屏风/屏息敛声
D.哽咽/咽喉 真谛/花蒂 连翘/翘首而望
5、阅读《饮酒》,完成后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二句中的“车马”是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2】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6、默写填空。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________,________。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夕阳西下几时回? 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5)郦道元在《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道出夏天江水之急,表现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6)李贺笔下的边塞景色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益笔下的边塞景色是“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王维笔下的边塞景色又如何呢?“________,________”。(用《使至塞上》中的句子填空)
7、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书中的人物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初读梳理)
【1】请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细读鉴赏)
【2】品读第②段和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按括号中的要求回答。
(1)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一描写对刻画王婆婆形象有何作用?)
(2)“好歹也是一条命啊!”(你觉得这句话朗读的重音应该在哪里?请说明理由。)
(研读分析)
【3】小说第②③段中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来描述,而第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便将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回读探究)
【4】小说结尾处写道“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你认为王婆婆捡到了哪些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东西?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多角度分析。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爬上高山的顶峰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向上攀登;攻克一道难题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大胆尝试;消除感情的隔阂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放下成见、敞开心胸……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难。
请以“其实并不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