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躁热(zào) 禁锢(gù) 悄然 (qiǎo) 藏污纳垢(guò)
B.黝黑(yǒu) 佃农 (diàn) 解剖##dot## (pāo) 为富不人(rén)
C.侏儒(rú) 诘责(jié) 窒息(zhì) 杳无消息(chá)
D.锃亮 (zèng) 辱没(rǔ) 滞留(zhì) 振聋发聩(zhèn)
2、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教育是漫长而严肃的,它______整个人类社会,近年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哪个更重要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止。家庭是人生旅程的______,家风是精神成长的沃土,所谓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也不容忽视,______是传统意义上的家规和家训,______是苦口婆心的叮咛嘱咐,乃至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A.贯穿 起点 无论 还
B.横贯 开始 无论 还
C.贯穿 起点 无论 都
D.横贯 开始 无论 都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籍贯/蕴藉 记载/载歌载舞 当仁不让/锐不可当
B.提防/沙堤 簌簌/天籁之音 强颜欢笑/强词夺理
C.着陆/着火 悄悄/悄无声息 鬼使神差/差强人意
D.窒息/停滞 推崇/鬼鬼祟祟 肆无忌惮/殚精竭虑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就算海枯石烂,我也会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努力。
B. 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C. 你也许有困惑, 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D. 因为这个项目技术含量高,攻关难度大,所以涉及的研究领域至今无人问津。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请赏析诗歌中加点的“翩翩”二字的表达效果。
【2】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
6、请用正楷字,笔画清晰地用课文原句填空。
(1)将所要求默写的内容工整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行到水穷处,。(王维《终南别业》)
(2)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3)……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 。(鲁迅《风筝》)
(4)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
(5) ?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6)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饱含了词人浓浓的乡思和愁绪的词句是:“ , ”。
(7)秋瑾的《满江红》中表现词人不为世俗理解,生活常受折磨的词句是:“ ? 。”
7、名著阅读。
青春的活力占了上风。伤寒没能致柯察金于死地。保尔第四次越过了死亡线,回到了人间。只是又过了一个月以后,他才能起床下地。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保尔,拖着绵软的双腿站起身来,扶着墙壁,想在房间里走走。在母亲的搀扶下,他走到了窗边,在那儿久久地望着屋外的道路。雪融化后形成的一个个小水洼,闪闪发亮。屋外是冰雪初融的早春天气了。窗户跟前的樱桃树上,神气活现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雀儿,不时用狡黠的小眼睛偷偷地瞧保尔一眼。“怎么,我是和你一起熬过冬天的吗?”保尔用手指敲着窗户,轻声地说。母亲惊诧地看了他一眼:“你在那跟谁说话?”“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一下。
(1)文段选自前苏联作家 _____________所著的长篇小说 __________。
(2)结合文段“保尔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这句话,联系小说的情节,试说说他是如何从一个无知少年成为一个出色而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氢弹之父”于敏: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①2019年1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在北京因病去世。他曾隐姓埋名,“隐身”长达30年之久,他就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于敏生前的一次自白。
北大的天才人物
②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天津境内)一户普通人家。1944年,18岁的于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在北大,于敏如饥似渴地学习。1946年,他决定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物理系。
③在北大的校园,于敏被认为是一个天才人物。在一次代数考试中,由于试题极难,数学系的平均成绩竟然不足20分,而于敏考了100分!毕业时,于敏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大理学院的研究生,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张宗燧无比欣慰地说:“我教学了一辈子,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④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于敏写出了许多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和专著,让我国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
“国产土专家一号”
⑤于敏没在西方名校留过学,没喝过一滴“洋墨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专家朝永振一郎曾亲自跑到中国,点名要见于敏这位奇才。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称赞于敏是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
⑥1952年11月1日,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爆炸。毛泽东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⑦1961年冬日的一天,钱三强直言不讳地对于敏说:“经院里研究决定,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你看怎么样?”时年34岁的于敏已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了十载春秋。原子弹和氢弹虽然都是核武器,但是一个属于核裂变,一个属于核聚变,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1951年于敏从研究量子场论转行研究原子核;1961年,他又毅然决然地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
⑧由于核武器的保密原因,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于敏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国产土专家一号”从此销声匿迹,也再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研制氢弹,中国完全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于敏凭借惊人的记忆力,以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领导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敏怕工作被身边人打扰,于是隐姓埋名,“隐身”长达30年之久。
B.在中国一穷二白的时代,于敏以赤子之心突破难关创造了世界奇迹。
C.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从潜心研究核武器开始,再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
D.文章采用板块式,精心拟制小标题,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文章主题突出。
【2】本文引用于敏的话做标题,有什么作用?
【3】本文先后介绍了于敏的哪些经历?请简要进行概括。
9、作文。
题目:他(或她),是这样的人。
提示:
牛汉父亲之于牛汉:父亲为他修补的书“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值得我用蒙敬的心灵去赞美”;藤野先生之于鲁迅:多年后“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邓稼先之于杨振宁:“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在你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有(过)许多你亲身接触过的熟悉的人,谁的性格或品格曾经对你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把他或她的故事写下来吧。
要求:①选取表现他或她性格或品格的两到三个典型事件进行写作,注意这些片段选取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②在文章的结尾中要点明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对你的影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