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专家建议卧室内不要摆放绿色植物的主要原因是绿色植物夜间会消耗氧气。
B.通过精心打造,使广东体博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体育用品盛会。
C.在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展出超2万件左右精品。
D.深秋的火炉山森林公园,空气清新,风景宜人,真是适合出行的好时节。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加强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____________,学校是主阵地,教师是引路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教师应充分____________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从而摆脱思想的____________,使率真的心灵不迷失方向。
A.传承 发展 浮躁
B.传承 发挥 浮躁
C.传导 发挥 暴躁
D.传导 发展 暴躁
3、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组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遗嘱/嘱咐 屏息/屏风 发酵/咆哮 绯红/俳句
B.畸形/崎岖 教诲/悔悟 滞留/停滞 要塞/塞外
C.粗糙/燥热 镌刻/隽永 酷似/似的 当家/恰当
D.颁布/颁发 不逊/逊色 凶恶/厌恶 要挟/挟持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显示,“红色旅游”是今年国庆期间家庭出游的热门主题,各地“红色景区”“红色教育基地”平均搜索量涨幅超过50%左右。(把“左右”删掉)
B.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把“教育局”调到“为了”前)
C.古典诗词之所以能传承千载、经久不息,是因为它担负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情和诗心。(把“担负”改为“寄托”)
D.今年以来,广东省公安机关开展持续深入校园安全专项整顿工作,努力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把“开展”移至“深入”后)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杜甫,他被后世誉为“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望中的悲凉景象,为全诗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B.“烽火”一联,写战火连绵不断,与家人通信之难,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C.尾联的细节描写,刻画出诗人的苍老之态,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伤思念之情。
D.全诗通过描述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主要表现出广大人民所受到的痛苦折磨。
【3】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什么值得品味?
6、诗文默写。
(1)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2)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4)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杜甫《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渴盼亲人音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按要求答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他,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他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1)选段中“我”是____________(人名),“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
(2)有同学认为,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印证这种观点。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砚,只为磨墨而生
①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给画研墨色料的工具。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宋代米芾(fèi)对一方山形砚台爱不释手,还专门为它写了《研山铭》,连续三年抱着砚台入睡,真是痴迷到一定境界了。
②砚台一物,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日前所知道最的成型石研,出土于一座战国秦墓,跟毛笔、墨块放在一起,文房四宝在这时就已有其三了。
③汉代的砚,往往还附带一块研石,就像捣药的样,被称为“研杵”,这说明当时墨锭制作工艺尚未成熟,不能用手捏着墨直接在砚上磨,需用研石将墨块碾碎磨细。东汉之后,随着制墨工艺进步,墨锭可直接用手捏着磨,就不需研石了。
④早期的砚注重实用,普遍造型朴素,只有一些贵族墓葬才会出土比较精美的砚。唐宋以后,日常所用的砚造型也日渐丰富。比如唐代流行龟形砚、鱼形砚,明清流行牧牛砚、虎伏砚等,精彩纷呈。
⑤制作视台,主要材质是天然岩石,但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必须精挑细选,核心因素就是材料的硬度。
⑥墨锭的莫氏硬度通常在2.3左右,想让它轻松磨出墨(称为“易发墨”),砚石中要有石英、长石等硬度较大(6-7)的矿物,它们是决定发墨效果的关键成分。然而柔软的毛笔也要频繁接触砚台,如果硬度太高,容易损伤笔毛,缩短笔的使用寿命。所以,砚台又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通常,在砚台中占主流的成分是方解石、绢云母等,硬度在2-4之间,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
⑦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软石部分磨损较大,微微下凹,硬石颗粒则微微凸起,研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硬质的石英、长石颗柱必须很细,分布也要均匀,研磨出的墨汁才够细腻均匀,不会出现粗粒。各种矿物成分之间联结紧密、颗粒间空隙小,砚台就“不吸水”,墨计更不易干涸。
⑧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一款好砚,人们将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安徽的歙砚、黄河岸的澄泥砚,并列为“四大名砚”
⑨端砚、洮砚和歙砚都是天然石头做成的。端砚出自广东肇庆,颜色多彩,石质娇嫩,摸起来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洮砚出自甘肃洮河,石色碧绿,颇为秀美。歙砚出自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一带,多为青黑色,其代表为南唐李后主最爱的“龙尾石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溪流中,质地细密温润,叩之声音清越。宋代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它,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澄泥砚比较特殊,用于反复淘洗、过滤后的细泥烧制的,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磨墨效果可媲美石砚。
⑩今天,除了少数书画爱好者,我们平时写字用的多是现成的墨水或墨汁。墨从固体到液体,砚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渐渐淡出日常生活了。
(选自《博物》杂志2016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砚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就目前情况而言,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砚在战国时期就有了。
B.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台,核心因素是材料的硬度。砚台要有硬度在6-7的关键成分,但主流成分硬度应该在2-4之间。
C.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表面其实是凹凸不平的,凸出部分对发墨效果起决定作用,如石英、长石等矿物。
D.澄泥砚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磨墨效果可媲美石砚,因此列入“四大名砚”之一。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一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宋代米芾对一方山形砚台爱不释手,还专门为它写了《研山铭》,连续三年抱着砚山入睡,真是痴迷到一定境界了。
【3】阅读第⑦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社戏》中的“戏”并不好看,因为有伙伴相陪和淳朴的人情,就值得怀念;《回延安》作者用信天游的形式表达对“延安母亲”的深情,源于作者在延安生活的经历;刘成章的“好一个安塞腰鼓”唱出了自己对家乡民俗礼赞;吴伯萧与灯笼有关的记忆里有着说不完的祖孙情深、母子情切……成长的河流一路流淌,总有些人与事,在装饰着岁月,成为镌刻在生活里的风景。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亦可抒发感想。
要求:题目自拟(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数;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