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屏东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退(kuì然(qiǎo) 坦荡如)   惟妙惟xiāo

    B.名()   粗cāo) 油光可jiàn) 春寒料qiào

    C.形()   亮(zèng) 眼花乱(liáo) 自出心cái

    D.步(duó)   制(è)   深痛极() 一丝不gǒu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白居易被誉为“唐代三大诗人”。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杜甫则直面了唐朝没落,写下了“三吏三别”这样的经典;白居易前期作品有兼济天下之心,后期有独善其身之意。

    B.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C.《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在得偿夙愿后,作者阿来像一滴水一样跃入金沙江,完成了圆满的人生之行。

    D.《庆祝奥林匹克运动会复兴25周年》的作者是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顾拜旦,他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 3、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首(qiáo) 刻(juān) 不(xùn ) 精竭虑(dān)

    B.责(jié) 农(diàn) 妯娌(zhóu li) 无消息(yáo)

    C.然(àng) 步(duó) 飞(shù) 不劳作(chuò)

    D.息(bǐng) 发(quán) 禁(gù) 茶馆酒(sì)

  • 4、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溃退  凌空 紧绷   眼花瞭乱

    B. 颁发  苦似 轨迹   如梦初醒

    C. 新秀  咆哮 娴熟   震耳欲聋

    D. 遗嘱  由衷 萧洒   白手起家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苏秀道中

    [宋]曾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霖:一连数日的大雨。②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③望岁:盼望丰收年成。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夜晚下雨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形成鲜明对比,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

    B.颔联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达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

    C.颈联仍写喜雨,前一句是诗人的想象,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秋收有望;后一句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

    D.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精神。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为土灰。          (曹操《龟虽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杜甫在《春望》中描写了长安城乱草丛生的春景,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清照在《渔家傲》中感叹前程遥远、难以到达,而自己空有诗才、毫无用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1)《红星耀中国》的原名是《______》,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国记者。

    (2)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大迁移”是指______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打树花

    冯骥才

    ①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几尺长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闻所未闻;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②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人声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了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③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唯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④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⑤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再比如他们使用的勺子是柳木的。民间说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但硬拿柳木去舀铁水也不行,这铁水温高一千三百度呢。人们便把柳木勺子泡在水桶里,通常要泡上一天一夜,而且打树花时每个汉子拿它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放在木桶里浸泡。多用几下就会烧着。湿柳木勺子的最大好处是,铁水在里边滑溜溜,不像铁水,好像是油,不单省力气,而且得劲,可以泼得又高又远。

    ⑥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粘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⑦有人说,蔚县的打树花至少有三百年的历史了。不管它多少年了,如今这里的人们都上街吃呀,乐呀,竖灯杆呀,耍高跷呀,看灯影戏呀,闹得半夜,最后总有一场漫天缤纷的打树花;让去岁的兴致在这里结束,让新一年的兴致在这里开始。

    ⑧中国人过灯节的风俗成百上千,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的打树花却独一无二。

    (选自《冯骥才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内容。

    演出前的准备——(1)_______ ——(2)_______——民俗的形成

    【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2)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该句的作用)

    【3】文章结尾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生活难免不尽如人意,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瞬间……让我们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坚持、信任等是值得的。请以“值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2)认真书写,注意卷面,力求工整、美观。(3)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