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支付宝里藏污纳垢,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伤害。
B.这次考试实在糟糕,自从试卷发下来起,他就开始郁郁寡欢,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
C.目前,水资源短缺情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D.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2、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 。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法庭辩论时,他据理力争,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对方律师终于理屈词穷。
B. 他这个人就爱故弄玄虚,话说到节骨眼儿上就不往下说了。
C.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循循善诱,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D. 尽快摆脱病魔的折磨,是这个风烛残年的女孩最向往的事。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灿若群星的世界优秀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能鹤立鸡群,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新时代。
B.素有“缙岭云霞”美誉的缙云山常年云雾缭绕,色赤如霞,似雾非烟,优美的景色真是巧妙绝伦。
C.民国时期,金刚碑沿河两岸的商店、货栈等达百余家,煤窑沿山排开,挑夫摩肩接踵,江岸帆樯如林,一派繁荣景象。
D.遭遇烦恼时,我会选一清净处,闭上双眼,任清风拂面,想象自己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5、古诗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品味诗歌的结尾两句,说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炼字或修辞方法的角度,对“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进行赏析。
6、根据课文默写。
(1)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2)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3)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5)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9)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0)五岭逶迤腾巨浪, 。(毛泽东《七律·长征》)
7、名著阅读。
A.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B.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传说他能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他的口才很好,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在去西北的长征路上,其红二方面军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最后他率众约二万人达到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
(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红星照耀中国》,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 。
(2)语段A中的“他”是谁?在作者眼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语段B中的“他”是谁?请说出本书中与他相关的两个故事情节。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能为生育、养老、教育、就业等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对象是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也属于普查对象。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普查特点对比
时间 | 特点 |
1953年 | 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方法开展人口普查;采用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由户主到登记站登记。 |
1964年 | 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
1982年 | 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是中国现代人口普查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
1990年 | 调查项目增多,拓展到21项,汇总资料丰富,为制定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确定人口社会问题提供了翔实数据。 |
2010年 | 国务院于2010年5月12日颁布《全国人口普查条例》;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 |
2020年 | 首次采用电子化采集数据方式开展人口普查登记;普查项目增加居民身份证号码;增加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方式。 |
材料三: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正式公布,全人口共14178万人。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一览表如图。
材料四:
5月17日,深圳市统计局正式发布我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普查结果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含深汕特别合作区)1756.01万人,与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2.40万人相比,增加713.61万人。
《公报》显示,深圳龙岗、宝安、龙华人口增加较多。常住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区为宝安(447.66万人)、龙岗(397.90万人)和龙华(252.89万人),合计占全市人口比为62.55%‰。与2010年比,人口增加较多的区为龙岗、宝安、龙华、南山和光明,分别增加209.46万人、183.76万人、114.94万人、70.75万人和61.44万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新区域的人才引进,同时拉动家庭人口及相关服务人口的流入。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同时,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交通的便捷,缩短了城区间的空间距离,区域一体化逐步加强。
【1】阅读材料二,对比历次普查工作特点,你发现了哪些变化?请写出三点。
【2】对上述材料进行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文表姐是中国公民,她在法国留学还有一年才学成归国,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回国,可以不参加第七次人口普查登记。
B.据材料一的宣传海报,一个地区有多少孩子要上学,上学难不难,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解决相关问题,有赖于详尽的人口信息。
C.分析材料三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图,我们可以得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率和城镇化率持续攀升,再创新高。
D.根据材料四可以得知:宝安、龙岗、龙华三区人口数量及10年间人口增长数量位列全市前三。
【3】根据材料四思考:一个地区要吸引和招揽更多人才,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4】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征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和口号,以下入选的三句标语,请任选一句,谈谈其妙处。
(1)大国点名,没你不行
(2)@所有人,人口普查需要您来打卡!
(3)米袋子,菜篮子,关键摸清几口子!
9、请以“窗内窗外”为题,写一篇文章。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3)不少于600字;
(4)请认真书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