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新乡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语言表述,有错误的一错是(     

    A.芒种,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此“芒种”又叫“忙种”,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

    B.十二生肖的出现始于记时,古人在观天象时,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俗确定十二生肖。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正是老鼠频繁活动之时,属子时,称“子鼠”。

    C.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D.端午节与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 2、下列有关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卷,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B.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唯独对长征表达了鄙夷之意,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决策上的失败。

    C.《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D.《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

  •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金秋九月,南宁市青秀山景区举办了巨型灯展,美丽的花灯让广大的市民爱不释手

    B.在最后的时刻,郎平指导连续换人,世界级名帅的执教智慧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C.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爷爷精神抖擞,抑扬顿挫地给孩子们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

    D.中国和尼泊尔本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建立世代友好的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4、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树增的《长征》采用全景式写法,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革命领袖的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战士的细致入微的刻画。

    B.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 全景式地描绘了中国国产“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的全过程。

    C.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共同特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

    D.《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特点是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昧;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本曲中的“飞鸿”指的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篇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

    B. 作者选取秋天的景物,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渐显出一派色彩绚丽的秋景。

    C.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D. 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斯是陋室,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4)人在青少年时不努力,到了老年只能悲伤叹息了,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用《长歌行》中的句子填空)

    (5)默写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1)鲁迅的《朝花夕拾》总共有十篇散文,提及“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的,除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还有____________。(写出2篇题目)

    (2)《红星照耀中国》写到在井冈山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为广大的红军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一是______,二是______,三是打土豪要归公。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班级开展“探寻黄河文化”综合性学习,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材料一:

    ①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②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③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选自梁衡《壶口瀑布》)

    【1】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词语的妙处,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

    (说说第①段画线句中连用几个“跌”的作用。)

    (2)这些如钢似铁的頑物竞被水得窟窟窍窍……

    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去……

    (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凿”“剁”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2】文章结束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材料二:

    倾听黄河

    徐祯霞

    ①当黄河像母亲敞开的怀抱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禁失声地惊叫起来:黄河,黄河,是黄河吗?

    ②这一刻,我离黄河是如此之近。这么多年,经过很多地方的黄河,每次都是远远地遥望。

    ③今天,黄河就距我不过一二十米。这一刻,黄河就真实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真实到我瞬间就能撩起它泥黄色的水花。在我的印象里,黄河水一如它的名字,黄黄的,浑浊着,好像永远有鱼龙在里面翻滚着,翻滚着。而眼前的黄河水,显得特别安静。它没有咆哮,也没有滚滚波涛。黄河流到这里时,水域变窄,水流集中,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收起了暴躁和不羁。

    ④有句话这样说:“天下黄河富宁夏。”此话不假呀,虽然宁夏处在我国大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较远,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小,属于半干旱区,降雨量也只有区区约200毫米。但是由于黄河流经的宁夏段土地平坦,黄河由西南向东北三收两放形成卫宁和银川两个平原,河水流经其中且流速缓慢,这为当地的灌溉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⑤要说宁夏吧,是一个土地比较贫瘠的省份,而黄河这条母亲河却厚待了他们,给予了他们母亲般的慈爱和呵护,那些少量的土地,被黄河这条大河浇灌和滋养,成了肥沃的宁夏平原。在这里,也长大豆,也长玉米,也有土豆和番薯,而且这些庄稼都长得郁郁葱葱,绿意盈盈。解放前,他们基本上都是过着游牧生活,改革开放后,经济大流通,他们开始耕种,开始经商,很多人也会去外地务工,生活由以前的单一变得丰富多样了。

    ⑥我弯下腰,用手轻轻掬起一捧黄河水,以为会是满手泥浆。撩起来后,发现它只是略带浑黄。黄河岸边的船夫和居民,也是靠着黄河的孕育,从游牧民族走向农耕文明,又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

    ⑦蹲在黄河边,我的眼前又浮现起了那些渡口,一些来来往往的船只,以及常年在黄河边拉纤的纤夫,那一个个光着膀子和脊梁的汉子,红汗淌,黑汗流,口里喊着:“哎嗨嗨!背起纤绳使劲地拉呀,哎嗨!背起纤绳使劲拉,顺着黄河往前行呀,哎嗨!顺着黄河往前行,不怕那烈日和暴雨啊,哎嗨!不怕烈日和暴雨,不怕大雪和寒风呀,哎嗨!不怕大雪和寒风!”在他们的声声吆喝中,岁月便走过了四季,历史也从尧舜禹走到了今天。

    ⑧我所了解的黄河,是咆哮如虎、雷霆万钧的性格,尤其是在壶口瀑布那儿,更是怒吼如雄狮,冲天而下,一跃千里。可是,在这里,黄河温顺得就像是一只乖顺的小绵羊,同我家乡雨后的河流并无二致,甚至还要安详平静,它波平如泥,水花不兴,缓缓地流淌。

    ⑨多少年了,黄河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着,听得见悲喜,听得见马蹄声声,听得见金戈铁马,但它只是默默地见证着,它把所有的一切,都收进了这条浑黄的河水里,河水会老吗?答案是肯定的。它就像是一个时光老人,用它的默默无语见证着人间的世事变迁和悲欢岁月,而时代就如这滚滚向前的黄河水,总是一波推着一波,一浪盖过一浪,一直向前,永不止息。

    ⑩正是因为流动,河水不腐;正是因为流动,河水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它淘汰泥沙,也淘汰历史,最终留下的都是高光时刻。

    在这个初秋的正午,我如愿以偿地坐在了黄河边上,倾听着这滚滚向前的黄河水,却竟然全都是时光深处的回响。

    (选自《牡丹》2021年第9期,有删改)

    【3】第①段写看见黄河就在眼前,“我”的惊叫为什么还要用疑问句?

    【4】小通同学读了文章后认为:这篇文章有扣题不紧的毛病,譬如第④和第⑤段就没有写黄河。你觉得他的看法有道理吗?请简述理由。

    【5】就如何写好游记,小通和小州同学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本文和《壶口瀑布》(节选)替小州回答。

    小通:写游记只要把游踪和所见景物写好了就可以了。

    小州: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

    葛剑雄

    大量历史事实证明,黄河曾经哺育了华夏民族的主体,曾经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先民,她的儿女子孙遍布中华大地,并已走向世界各地。

    ②夏朝的建立和长期存在形成了由各个部族融合成的夏人,又称诸夏。在商、周时代,人口的主体是夏、诸夏,他们被美誉为华夏(华的本义是花,象征美丽、高尚、伟大),以后常被简称为夏或华。华夏聚居于黄河流域,通过周朝的分封和迁移,扩散到更大的地域范围,并不断融合残留的戎、狄、蛮、夷人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长城之内的黄河流域,非华夏族都已被融合在华夏之中。

    ③秦汉期间,华夏人口从中原迁入河套地区、阴山南麓、河西走廊、长江两岸、巴蜀岭南、辽东朝鲜。在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西晋永嘉之乱后至南北朝后期、安史之乱至唐朝末年、靖康之乱至宋元之际,一次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使华夏人口遍布于南方各地。一部分人口主动或被动迁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吐蕃、南诏、回鹘、契丹、渤海、党项、女真、蒙古、满族的聚居区,在与这些民族融合的同时,传播了华夏的制度、礼仪、文化、技艺、习俗、器物,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范围,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逐渐形成。到了近代,成百上千万的内地移民闯关东,走西口,渡台湾,迁新疆,开发和巩固了祖国的边疆。至20世纪初,从黄河流域迁出的人口与他们的后裔,已经遍布中国大地。

    ④在向各地输出移民的同时,黄河流域也在大量吸收其他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来自周边地区的非华夏移民。匈奴、东瓯、闽越、乌桓、鲜卑、西域诸族、昭武九姓、突厥、粟特、吐谷浑、吐蕃、党项、契丹、奚、女真、蒙古等先后迁入黄河流域,这些民族的整体或大部分人口在这里融合于中华民族的主体之中。

    ⑤尽管今天全国各地的汉族人口并非都来自黄河流域,在南方一些地区和边疆地区其实是世代土生土长的人口占多数,但绝大多数汉族家族,甚至一些少数民族家族都将中原视为祖先的根基所在。显然,他们所认同的不仅是血统之根,更是文化之根,而这个根就在黄河之滨、黄河流域。

    ⑥黄河,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根。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6日)

    【6】第①段画线部分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7】第③④两段作者为什么要列举许多地名和少数民族的名字?

    【8】“黄河,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根”,结合文章概括这句话中“根”的含义。

    【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结合这三则材料,说说“黄河文化”中蕴含哪些精神力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题目:其实我知道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