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真可谓自出心裁
B.我先前写的那几篇作文不太好,只有这篇《白雪之歌》差强人意。
C.当地“走基层”演出队带来的舞蹈、小品、杂技等文艺表演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D.寒假来临前夕,同学们都在兴奋地讨论着假期计划,小丹心里却是无动于衷。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
B.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D. 执策而临之(面对)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瓷器
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A.第④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三种方法说明了中国瓷器烧制技术高。
B.中国瓷器有素肌玉骨之像,是因为采用高岭土为原料,胎质具备一定的透明性。
C.第⑤段采用时间顺序说明了中国瓷器的美化装饰由简单到精细的发展过程。
D.中国瓷器的彩绘画面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传说故事,也有寓意丰富的图案。
4、下列相关文学常识的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传》——东晋——陶渊明
B.《列夫·托尔斯泰》——法国——茨威格
C.《马说》——唐代——韩愈
D.《藤野先生》——现代——鲁迅
5、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唐)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②。
秋波落泗水③,海色明徂徕④。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因排行第二,故称他为杜二甫。
②金樽开:指开樽饮酒。③泗水:水名。④徂徕(cú lái):山名。
【1】“明”字是这句诗的“诗眼”,写得传神而生动,试着具体赏析这个字的妙处。
【2】“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句收束全诗,意味深长,请说说它的作用。
6、默写填空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3)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其二)》)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6)________________,绿水逶迤。(欧阳修《采桑子》)
(7)李清照《渔家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感情基调。
(8)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忘身报国的决心。
7、名著阅读:
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这一情节中,刘备将刘禅托付给谁了吗?你还能概括二个与被托付之人有关的故事情节的名称吗?你是怎样评价这个可以受人之托的人的?
被托付的人:
故事情节名称:
我的评价:
8、老舍先生
汪曾棋
①北京东城乃兹府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侍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②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的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
③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④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⑤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直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睜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⑥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1】阅读选文第①-④段,说说老舍先生的生活情趣有哪些。
【2】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
【3】本文记叙的是老舍先生的事迹,在第④段却写了齐白石老人的逸事,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⑤段中,老舍先生提议并组织盲艺人演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作用?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妈妈:“我朋友女儿通过钢琴八级了,我们家孩子还弹不成调。”
爸爸:“我同事儿子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我们家孩子的作文总写不好。”
孩子:“我参加航模比赛,不也在市里获奖了吗?”
爸爸:“你就知道顶嘴,这次英语成绩你又不如同桌!”
孩子:“我的数学绩比他好呀!”说完,孩子低下头,默默地在心里说:我只想好好做自己。
(1)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请以“好好做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任选一题,自拟题目,字迹工整,书写规范。②结合生活经历,抒发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