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消息正文的结构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金字塔结构”。
B. 《藤野先生》属于回忆性散文,选自《朝花夕拾》,重点叙述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也提及自己思想变化的原因,洋溢着爱国之情。
C.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世称“三苏”。
D. 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并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其中“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
2、下面对名著《傅雷家书》有关内容的描述中有错的两项是 ( )
A.在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学问第一,艺术第二,真理第三。
B.傅雷给孩子的人生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C.音乐大师肖邦是傅聪留学波兰时的钢琴老师,是著名的学者、钢琴教育家。
D.傅雷说《矛盾论》及《实践论》可帮助傅聪深切了解马列主义及辩证法。
E.傅雷告诫儿子,过多的音乐能麻痹人的感觉,使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
3、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红火火过大年”指的是过春节,有燃鞭炮、贴春联、拜年贺喜等活动;正月十五则是闹元旦,有赏花灯、闹年鼓、猜灯谜的传统。
B.《史记》是由西汉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所著的《孟子》,和《论语》《大学》《尚书》一起合称为“四书”。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和唐代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4、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 粗糙(cāo) 深恶痛疾(è)
B.初衷(zhōng) 鲜腴(yú) 坦荡如砥(dǐ)
C.颁发(bān) 车辙(ché) 藏污纳垢(gòu)
D.铭记(mín) 遒劲(qíu) 殚精竭虑(dān)
5、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
B.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守城将士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D.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苏轼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
6、古诗文名句默写与运用。
(1)馨香盈怀袖,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八方各异气,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3)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5)游子在外,故乡永远是他心中的牵挂,是他的精神家园,李白路过荆门一带时写下了“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之意;崔颢登上黄鹤楼,写下了“______?_______”,抒发了思乡的愁绪。
(6)面对连月不断的香港暴乱,香港特首林郑月娥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你会送给她哪句诗来勉励她鼓起勇气直面困境呢?_____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D.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7、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1)语段出自《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______ 的,“书”指的是____。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知足就是幸福
陈乃举
①没有谁不向往幸福。可幸福是什么呢?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回答。
②其实,幸福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舒畅的体验或感受;说它复杂,是因为促使人们能够体验或感受到生活的舒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以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知足就是幸福;不知足,不会幸福。
③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密纳小学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在作文里写道:“我们可以喝上干净的清水了,饭也好吃了,原有的厕所也将拆除重建,还可用水来冲洗,我们不再闻臭味了,我们更幸福了……”能够喝上干净水,不再闻臭味,孩子们知足了,所以感到幸福。
④《三月风》杂志曾报道过,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自恃自己条件好,“走遍了中国科学院的直属单位”,“竟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心意的工作”,于是他自杀了。我们在感到震惊和为他惋惜之余,自然想到:他是不是不知足,欲望太高了?
⑤人就怕“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欲望太多太高,实现不了,便会觉得不幸福,甚至为此而痛苦。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我们不能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之,但面对太多太多的诱惑,如果奢望过高,一旦被太多的难题所累,便会深陷烦恼之中,甚至失去理智,干些不明智的蠢事。有的人之所以觉得不幸福,不是他拥有的太少,而是期望得到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要调低自己的欲望底线,摒弃浮华,拒绝诱惑,以“知足常乐”平常心对待生活。唯此,才会享受到人生的幸福。
⑥知足是一种生活智慧,知足就是幸福。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太多的不知足蒙蔽了心智,老觉得不如别人或社会亏欠他,自然不会拥有快乐和幸福。古人云:“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为什么要“知足”呢?因为人的情况是变化的,不如意事常八九,一时知足不行,要持续知足方能终身不辱。“知止”,是说当止则止,不能得寸进尺,而且要“常止”,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经得住诱惑,管得住自己,唯“常止”方能终身无险。
⑦提倡知足,并不是让人不思进取。个人利欲和事业上的进取心是两回事。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懂得取舍,以知足的态度对待利欲,以不知足的态度对待事业,该坚持的就坚持,该放弃的就放弃,那我们就会永远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在事业上取得更加绚丽的成就。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将第⑥段的论证思路补充完整。
首先提出观点___________,接着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然后通过______________进行论证,最后论述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第⑦段删去不影响全文的论述,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9、(题文)写作。
成长路上,我们总是渐渐明白一些事情,懂得一些道理,获得一些启示:可能是亲情的呵护、友情的陪伴,师长的期许;也可能是一段历史、一处地方、一本书……
请以“我渐渐 ”为题写一篇文章,讲述你的故事,抒写你的情感。
要求:(1)补全题目。(2)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如无法避免,请以××代替。(4)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