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诗人运用了“黑”“金”“燕脂”“紫”“红”等浓重色彩,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以色彩斑斓的战争风云,构成了悲壮、奇特的意境。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正面描写战争的规模。
C.“临易水”表达出将士们悲壮激烈的豪情;“霜重”点明天冷霜重,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战争形势的严峻。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为人民服务忘我工作,不图回报只有奉献;只为真理废寝忘食,弃离家园抛下家眷(quàn);执着大胆追寻真实,责任重大勇担风险。这是无数中国革命志士的使命和担当。
B.事实胜于雄辩,美国再强(qiáng)词夺理,也改变不了事实的真相。
C.启开了时间的窗扉,追溯(suò)美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不难看出美育的思想古往今来,国内国外源远流长。美育的内涵也是丰富多彩,既包括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还包括美学教育,全人教育。
D.在工作学习中,如果对业务学业不够钻研,不思进取,一旦遇上问题就会不知所措(cuò)。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匀称(chèn) 镂空(lòu) 惟妙惟肖(xiào)
B. 纤维(qiān) 穹顶(qióng) 杳无声息(yǎo)
C. 甲胄(zhòu) 锃亮(chéng) 慷慨激昂(kǎi)
D. 倔强(jué) 濒临(pín) 粗制滥造(làn)
4、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浩翰(hàn) 镌刻(juān) 胆怯(què) 屏息敛声(bǐng)
B.瞥见(piē) 寻觅(mì) 匀称(chèn) 不缀劳作(chuò)
C.颓唐(tuí) 记载(zǎi) 镂空(lóu) 摩肩接踵(zhǒng)
D.洗涤(dí) 濒临(bīn) 绢本(juàn) 锐不可当(dāng)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拾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
(2)请自选角度,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6、古诗文名句填空。
(1)当余之从师也, ,行深山巨谷中。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5)春蚕到死丝方尽, 。( 《无题》)
(6)爱惜芳心莫轻吐, 。
(7) ,好去到人间。
(8) ,出门俱是看花人。(【唐】杨巨源 ,《 》 )
7、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精神营养,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请欣赏以下选段并完成相应任务: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
(1)以上文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部书首先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小弟弟,我看你挺有出息,所以想跟你说说应该走什么路。我最讨厌那些胆小怕事、低声下气的家伙。现在全世界都燃起了烈火。奴隶们起来造反了,要把旧世界沉到海里去。但是,干这种事,需要的是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而不是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儿;需要的是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而不是战斗一打响就像蟑螂躲亮光那样钻墙缝的软骨头。”
(2)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什么问题?请再结合名著中的其它情节说说你从主人公身上汲取到了什么精神。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的三月,是冬至后的第105天,在公历的4月5日左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标志季候和农业活动的节气。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材料二】
清明节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他跟随晋文公重耳逃亡,又辅佐重耳回国成为晋国的国君,介子推立了大功却不愿接受封赏,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传说晋文公为了请出介子推而放火烧山,三天后大火熄灭,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人们就在寒食这一天禁火、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久而久之,推广到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两者就合二为一了。
清明从节气到节日的形成中还融入了另一个传统节日,那就是日期跟清明节相近的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干支纪日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古人认为“巳”代表去除疾病,所以在上巳这天到河水中沐浴,希望借此祓(fú)除不祥。上巳节进行的主要活动是“祓禊”。祓——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古代春秋时期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后来演变为在这个日子开展沐浴、采兰、踏青、嬉游、饮酒等民俗活动。
【材料三】
祭祖: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逝者,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节上坟时,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踏青: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体育活动的习俗。远足踏青中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蹴鞠、登山等。人们在这些户外活动中,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凝聚力,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放风筝:清明节放风筝是最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所以又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意味着家庭兴旺。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材料四】
哀与乐看似难以融合,但清明节作为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实现了两者的并存,这正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特点。因此,对于清明节这样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节日,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清清明节的各个内涵。如果这一节日能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去热爱生命,就会打消很多人对“我们的节日”的质疑,也能让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网络文章)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哪一项( )
A.“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句话简练说出了清明的节日特点。
B.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牵线,任其远飞,是为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与尊重。
C.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喜欢在门楣上和头上插柳,是因为对旺盛生命力的向往和祈求。
D.清明节能促使人们以实际行动去热爱生命,这一传统节日已经很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
(2)一位外国友人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很感兴趣,但如何区分节气和节日把他难住了。你想以清明为例给他作些介绍,以下最符合情境的说话顺序是哪一项( )
①与对方打招呼②总结节气和节日的本质区别③介绍清明节的主要活动④讲述清明节日由来的故事⑤介绍清明作为节气的物候特点⑥邀请外国友人参加踏青活动
A.①②⑤③④⑥
B.①⑥⑤④②③
C.①④③⑤②⑥
D.①⑤④②③⑥
9、作文。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最好的“戏”与最好的“豆”,是“乐土”留给少年迅哥儿成长的印记。相信正当少年的你们也有某段经历,让你的心灵里长出一朵“最好”的花,让你时时回味。
请以“最好的____”为题,写一篇叙事类文章,写出自己的故事。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