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满心话登时不出来 登时:立刻,立即
B.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头上
C. 我梦见来鸡毛信来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 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悄然(qiǎo) 镌刻(juàn) 诚惶诚恐 合颜悦色
B.遒劲(jìng) 瞻仰(zhān) 抑扬顿挫 惨绝人寰
C.鲜腴(yú) 炽热(zhi) 震聋发聩 春寒料峭
D.倔强(juè) 濒临(bīn) 坦荡如砥 眼花瞭乱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簇拥(cù) 佃农(diàn) 深恶痛疾(è) 鸢飞戾天(1ì)
B.遒劲(qiú) 牛犊(dú) 殚精竭虑(dān) 法家拂土(bì)
C.嶙峋(lín) 纤维(qiān) 屏息敛声(niǎn) 惟妙惟肖(xiào)
D.轩榭(xiè) 蹒跚(shuān) 潜滋暗长(qián) 自出心裁(chái)
4、下列各句子加点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作为知名专家,您能屈就担任我社顾问,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B. 下课铃响了,李老师说:“同学们,有不懂的地方,欢迎垂询。”
C. 老黄,今天是您九十五岁生日的大喜日子,我们祝您长命百岁。
D. 杨教授已谈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诸位发表意见。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用明丽而又模糊的意象(蒹葭、白露、河水、伊人)创造了空灵而又深邃的意境,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B.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叙事诗。
C.本诗第一章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苍、霜、方、长、央”,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
D.本诗“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蒹葭》中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请分析这种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诗人竞折腰。让我们漫游古诗文,追寻诗人的足迹,制作“诗文云旅”攻略表。
游客必云游的4个景点 | |||
诗人 | 打卡站点 | 美景 | 心境 |
(1)____ | 桃花源 |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跟随诗人漫步桃花源,见桃花纷纷飘落,内心感到奇异无比。 |
柳宗元 | 小石潭 | (3)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知其源。 | 循着诗人的目光,看到“(4)_______”的画面,体悟诗人内心的孤寂。 |
常建 | 破山寺后禅院 | (5)___________,_________。 | 跟随诗人走到后禅院,那山光水色、鸟语花香、清潭倒影引起我们无限遐思。 |
苏轼 | 黄州定慧院 | (6)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 | 那落宿于沙洲的孤鸿正如诗人一般,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 |
7、戏剧家罗斯丹评论法布尔的《昆虫记》时说:“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的想,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而且抒写。”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8、阅读《母亲的心》,完成下面小题。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珍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䑛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张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语句,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3】请按照要求,赏析语言。
A.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环境描写的角度)
B.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人物描写的角度)
【4】第⑪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
9、花开有声,雁过留痕。生活总会有一片美景,一点趣事,一些好人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记忆中的那抹斜阳,曾让我思绪万千;记忆中的那次教诲,曾让我终身受益;记忆中的那份欣赏,曾让我心花怒放……
请以“记忆中的那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